核心提示: 當前,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回鄉創業,到農村去發展創業成一種新趨勢,值得推崇和借鑒。
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近日表示:“2016年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復雜、非常艱巨。我國大學每年畢業人數從2002年的145萬人到2016年的765萬人,每年大學畢業生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今年與去年749萬高校畢業生相比,增加了16萬人。而且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左右。”當前,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回鄉創業,到農村去發展創業成一種新趨勢,值得推崇和借鑒。
發揮專業技術特長
敢想敢干不怕吃苦
今年25歲的大學畢業生徐駿升,從溫州醫學院畢業后,放棄外出就業和留校機會,回到浙江省衢江區灰坪鄉灰坪村創業。他租賃100畝山地,創建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村民養起了金華土雞,為灰坪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做出了貢獻,被當地老百姓傳為佳話。
當初,聽說兒子要回鄉務農搞專業,徐駿升的父母堅決不同意。徐駿升就勸他們說:“時代變了,如今的農村已經不是過去的農村。再說了,當農民有什么不好,咱本來就是農村人,如今農村要脫貧,需要我們這一代大學生回村和村民們打成一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僅憑這一點,我也要回來。”
發揮專業特長,改變傳統養殖,是徐駿升的夢想。徐駿升回村后從金華購買了5000只土雞苗,然后散養在山林里。白天,土雞放出去,讓雞自行在山林里覓食,通過馴養,土雞到天黑能自動回到雞舍。徐駿升試養5000只土雞,第一次已賣出3000多只。現在全鄉禁止散養生豬,村民沒有其他收入,徐駿升便向全村推薦土雞養殖,雞苗按成本價出售,并提供養殖技術。現在,全村有200多戶村民都養起了金華土雞。
徐駿升兩年多的實干,農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積極帶領群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種植中藥材,再加上養殖金華土雞,給村民帶來了勃勃生機,被村民選為村干部,并當上了村官。一份職責一份義務。徐駿升自擔任村官后,每天都投入到科技創建和實用科技成果的推廣上,此時的徐駿升才慢慢覺得農村創業不容易,但對于新一代大學生來說,“能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雖然體力常常超限,但心里感覺很快樂”。
一份勞動,一份收獲。徐駿升堅持走養、產、供、銷模式,利用村淘、同城配送等多種方式進行銷售。徐駿升說,他更希望能將銷售市場拓展到北京、上海等地,這樣有助于打出知名度,一旦該村養殖的金華土雞有了好口碑,很快就會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搭上網絡銷售快車
智慧解決農戶賣難
大學生謝旖,是云南省巧家縣白鶴灘鎮庫著村人。正值巧家縣的芒果豐收季節,該果實具有糖分高、色鮮、味美、口感好等優點,時值巧家芒果成熟季,但因受氣候及傳統銷售模式影響,銷售渠道少、范圍狹小、價格不均,加之近幾年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庫著村村民缺乏勞動力采摘和運輸芒果,有些貧困戶更是一籌莫展。得知這一情況,剛畢業的謝旖立即發動白鶴灘鎮的其他大學生,在該村建立了一個創業團隊,幫助這里的貧困戶采摘芒果,同時利用互聯網渠道幫助村民采摘,幫助農戶銷售芒果,架起網銷各地的“橋梁”。大學生組建的營銷團隊,既豐富了大學生就業渠道,又發揮了畢業大學生的各自專業特長。這些年輕的學子們,在工作之余,利用互聯網幫庫著村的貧困農戶賣芒果,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讓白鶴灘鎮庫著村村民早日搭上芒果銷售網絡“快車”,用實際行動促進農民增收,改變農民貧困現狀。
據了解,白鶴灘鎮14名大學生自發組成的營銷團隊,其宗旨是“助農銷售農產品,脫貧致富共發展”。據村民介紹說,以前他們這里的芒果都是采摘后,再進行人工挑選到城里去賣。現在有了大學生團隊幫助,不出村就可以把芒果銷售到全國各地,而且每市斤比當地市場價可多賣0.5元至1元。白鶴灘鎮庫著村干部楊后云說:“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能幫我們的貧困戶在網上賣芒果,讓芒果銷到全國各地,為我們的芒果拓寬銷售渠道,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真是遇到了致富的‘活財神’。在短短4天時間,就已經賣出去600余斤芒果,而且全國各地的訂單還在接踵而至。感謝他們!”
扎實技術服務家鄉
農業合作打響品牌
大學生徐培培,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動植物檢疫專業。2013年春天一次趕集買菜時,她發現一對年輕夫婦賣的西葫蘆得了“病毒病”,憑著學植保專業的敏感,徐培培就主動上前詢問情況。得知菜農來自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大劉莊鄉李樓村,徐培培立即與李樓村支部書記聯系,當天下午就趕到李樓村蔬菜大棚,召集菜農現場講解病毒病的危害,告訴村民們要采取農業綜合措施做好防治。從此,徐培培在李樓村做起了“特聘蔬菜技術員”。
2015年1月,徐培培正式來到李樓村,擔任該村農業技術員。在徐培培的技術帶領下,李樓村成立了專門的農業合作社,并注冊“廣銀”蔬菜商標,組建銷售隊伍。據了解,李樓村原來有40個大棚,在徐培培的指導下,又新發展120多個大棚,人均收入從3年前的3200多元發展到現在的9500多元,李樓村從全縣貧困村中率先脫貧。
2016年1月,因徐培培成績突出,被黨員選舉擔任李樓村支部書記。她計劃在兩年內再擴建冬暖式溫室大棚50個,帶領村民實現靠種植蔬菜走上致富路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