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認為要理性的看待要不要鼓勵大學生去創業這個問題,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一次創業經歷的話是一件非常非常遺憾的事情。但現在的大環境是,面對大學生畢業后就業難的問題,就拼命地鼓勵在校大學生都去創業,這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力,對于行業的了解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對創業難題的時候,在校生的人生經驗還不夠。所以,我并不贊成大學生因為就業難而盲目的走上創業的道路。
我研究了很多國外的教育體制,沒有發現一個像美國這樣充分鼓勵創業的國家,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就鼓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開公司。提到創業,人們就想到了比爾·蓋茨,為什么呢?因為他大學都沒有上完,在自己的車庫里就開發出了微軟,但這樣的天長畢竟是少數,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的。
鼓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或者大學畢業后就去創業,帶來了幾個不利的因素。第一就是對大學教育的沖擊。因為大學是一個學生面對社會現實、認真研究并且學習的地方,而現在中國的大學中流行著這樣一種風氣,就是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想著怎么樣做生意,忘掉了大學四年應該認真學習,把自己的底蘊變厚。
大學生創業失敗問題大應先就業學習積累,學習是很重要,但是實際操作重于理論知識,一定要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慢慢積累經驗。
大學四年學生到底應該在大學里學什么,如果大學生要學創業的話,請問有幾個老師能夠解答學生在創業中遇到的困難?大學里有幾個老師是自己曾經創過業的。現在就變成了我們這樣的企業家被老師拽過去給大學生講創業。我每次講都會潑涼水,請大家不要一畢業就去創業,除非你是比爾·蓋茨。
創業失敗會給學生帶來心態上的問題。失敗以后,大學生通常不會反思自己,重新靜下心來認真琢磨怎么積累經驗再次創業,而是會怨社會,覺得中國社會太黑暗,太不公平,認為這個社會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當然有部分事實是這樣的。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他怨人心,比如他創業的時候一般要跟幾個同學一起做,通常做著做著就打架了,最后的結果是,他不會總結自己作為團隊領袖的凝聚力不夠,往往把問題歸結于跟他一起創業的團隊的懶惰、貪婪、不合作,從此以后對人失去信心。
一個年輕人一旦對社會失去信心、對人失去信心以后,他未來振作的機會還有多少?社會上有這樣一批人,大學畢業直接創業,創業失敗了,從此以后對未來既沒有信心,又不愿意去工作。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后應該先工作,我的孩子長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這里來實習,我言傳身教,告訴他怎么樣面對各種困難,對社會對人保持信心。他可以積累經驗,觀察老板是怎樣干活的,怎樣跟同事打交道,學會如何在人群中間,尤其在利益和權力的人群社會中間,怎樣讓自己在一幫人中變成領袖,變成大家都很服氣的人。
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人的一生分成瑣碎和偉大。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所以在這兒,我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