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清單(2016年版)》(以下簡稱《清單》)印發,首次集中梳理并公布我省現行的46條大學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其中包括25項就業扶持政策、17項創業扶持政策和4項綜合扶持政策,涵蓋了畢業生離校前、離校后的就業扶持,對創業大學生、服務平臺、指導專家及創業活動的扶持,以及從戶籍限制、公共服務、學分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扶持。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正在努力地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對此,大學生和青年群體有何看法?這些政策的落地效果又如何?
已經工作兩年的陳先生,除了平時的主業工作,還跟幾個同班同學合伙創業做了個小工作室。對于這份扶持政策清單,他表示,據他了解,其中的一些政策已經在很多高校和創業園區實施了,“在稅費減免和學分管理方面,在13年、14年,我創業的時候還沒提出來。15年的時候,在川內各大高校,據我了解是開設了SOIB的創新創業課程,同時也進入到選修或者必修的學分”。陳先生認為這些創業扶持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還是很有幫助的,在場地等費用方面也落實到位了,“對于這些創業政策,我和我的團隊以及身邊創業的朋友們,獲利最大的是,部分創業園區以及學校的科技園提供了辦公的地點的租賃以及水電費的減免”。另外,他補充說道,中小型創業企業獲取一次性的補貼還是比較方便的,創業者也都會申請這些補貼,但這些直接的資金補貼只解決了創業過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問題,“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會首先去選擇直接性的一次性的補貼,比如說相關的苗子工程還有高校大學生的補貼,以及當地的人資還有社保單位發放的,就是根據省里面的政策,發放的一次性補貼。關于粗放型小企業難點這塊,其實資金這塊只是解決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重點還是在企業發展上面的一些渠道以及平臺的問題,政策方面的話,從天府新區以及成都這塊地西部智庫的政策來看,會越來越利于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吧”。
在校大學生王同學認為,結合他身邊同學的創業經歷來看,這些扶持政策未必能夠有效起到幫助作用,尤其是相關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讓人抓狂,“創業嘛,肯定都是自己有資金才能啟動的,政府不管是給現金還是啥,都要一層一層去申請批示,非常麻煩,還不一定能成功,金額又小。除非申請條件放得很快,審批過程時間更短,手續更精簡,不然我覺得真沒什么吸引力,與其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申請,排隊等待,還不如自己想辦法弄錢”。同時,對于政策中提到的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給予獎勵的扶持,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還有吸納崗位,現在大學生創業其實大部分都有幾個人合作,單干的非常少,這本來就已經緩解了就業壓力。能給員工上社保這些的,說明他自己就有一定的能力,人頭獎勵對他只是順手福利而已”。
除了創業方面,一些大學生也關注到了其中就業部分的扶持政策。近年來,我國一直在鼓勵大學生支援偏遠山區的建設,在四川公布的這46條扶持政策中也有相關的內容。對此,正在備考公務員的大四學生李然認為,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大學生去艱苦的基層奮斗,但是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且大家都會擔心,政策最終的執行結果是不是真的能夠實現,“對于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來講,可能就沒那么重要。現在大家都是獨生子女,下基層去偏遠地區,父母肯定不愿意。而且對我們而言,也沒有保障,上面寫了3年以上,萬一一呆就是一輩子,沒有辦法調回來怎么辦?”
在高校層面而言,在四川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和指導下,很多學校已經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俱樂部,為青年創新創業搭建了平臺,同時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研究,初步形成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青年創新創業工作體系。
西華大學團委副書記王博介紹說,現在西華大學已經構建出了創業苗圃、創業工作室、創業園區三位一體的創業孵化體系,為了指導學生更好地創新創業,他們還聘請了校內外近百位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但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政策在落地方面,還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首先是一個申請補貼審批過程的問題,“像十萬跨塊錢的小額貸款,像我知道的,成都市區內高校幾乎沒有哪個學校在做這個事情。因為學校要提供反擔保。(反擔保的意思是?)就是學校提供擔保。但是之前15年的時候,四川省人社廳開會時專門說出臺新規定,取消擔保這條,但目前我們沒有看到文件。(就是說真正的去實施?)對,而且我們之前有學生在做這個事情。他覺得申報這個貸款需要非常復雜的程序,他覺得我去找一個投資十萬塊錢容易得多”。王博還提到,像創業起步的一萬塊錢補助申請就比較容易,但整個申請審批過程仍然比較費時,“最快的那一次應該只有2個月,然后慢的話,有時候會到半年。我覺得現在我們學生最容易申請得到就是這個一萬塊的補貼,相對來說,學生申請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此外,她還提到了一個多頭管理,效率低的問題,“現在是人社也在管,教育廳也在管,團省委也在管。然后我們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就為了改變以往多頭管理的情況。因為多頭管理很麻煩,幾個部門協調起來,有一些工作。對于我們學校還好,因為這三個部門平時聯系還比較多,再加上我們和招就一個分管領導,溝通相對容易。但很多高校存在非常嚴重的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工作脫節的問題,包括我們的創新創業的獎勵又在學工部。從上到下也是很麻煩的問題,你想同樣的調研,教育廳在做、團省委在做、人社廳也在做。(一次N遍,來一次又一次?)對”。
王博表示,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重視以及學生們高漲的創業熱情,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高校創業方面指導老師的相關培訓,“其實人社這方面做得比較多,人社做了很多培訓,但是從現在目前來說,這么多學生創業,我們一個學期就兩三個老師能夠出去培訓,但是面對這么大的創業學生群體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現在學校也還是通過關院長在聯系,希望引進一些專門做創業研究的師資進來給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資源,但我們現有的師資培訓校內也還在做,但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多這樣的機會”。王博表示,希望四川能夠在這46條基礎上出臺更多容易落地、可實施性強的扶持政策來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
隨后,記者來到了西華大學招生與就業處了解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地情況。根據招就處副處長楊洪介紹,作為學校,他們也是盡量幫助學生落實就業,幫助學生獲得各類扶持和優惠,積極宣傳各類鼓勵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但是有一些扶持政策操作起來存在困難,“比如說我們知道職業技能曾經有一條說有補貼,但是不知道咋樣子補貼,找得到哪個部門,填寫什么手續申報什么材料,怎么審批這些無從得知”。楊洪也表示,他們在46條扶持政策公布后,馬上進行了研讀,他們認為這份清單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以前我們找一份東西,相當困難。一直在呼吁能不能哪個部門統一把一些大學生的相關政策梳理出來,但一直沒落實,現在終于落實了,至少我們知道哪些東西可以為學生進行爭取和對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