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家企業進場,提供近5萬個就業崗位,3月17日,“江蘇省2018年高校畢業生公益專場招聘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成功舉辦。據主辦方統計,當天進場人數20080人,也就是說近5萬個崗位2萬人挑。紫金山記者采訪發現,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與70后、80后擇業的標準相比,95后大學生擇業以發展空間為主要考量點。與此同時,“慢就業”的心態逐漸凸顯。
三成崗位月薪超五千,“95后”并不在乎
在招聘會現場紫金山記者發現,招聘崗位以智能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力資源服務業、醫藥衛生等新產業新業態為主,參會企業既有緯創資通、艾歐史密斯等跨國公司,也有匯鴻集團、中電熊貓等上市公司,還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福中集團、盤固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
大部分單位給出的起薪每月都在四千元以上,有三成崗位達到五千元以上,甚至還有一些崗位超過了一萬元。與企業給出高薪資攬才的熱情相比,“95后”對薪資則顯得有些“冷淡”。
被問到預期月薪是多少,南廣學院大四學生鄭慧生說出一個數字:“4000。”鄭慧生告訴記者,他對薪資的要求并不高,和薪資相比,鄭慧生更看重企業的培訓體系和晉升體系。“我找第一份工作會比較注重個人發展空間,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東南大學的張同學表示,他周圍同學都比較看淡薪資,“現在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了,也不需要我們早早地撐起一個家了,家長也更加支持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不那么看重薪資了。”
95后大學生“慢就業”心態凸顯
與往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大型公益專場招聘會安排在4、5月份相比,今年提前到了3月中旬,這樣安排大學生也有更充足的時間來選擇自己滿意的就業崗位。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穿梭在招聘會間的吳斌,雖然有數家單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他并沒有著急定下工作。吳斌告訴記者,一方面接下來還會有不少招聘會,他并不急于立刻投身到工作,另一方面他覺得招聘會也是一個了解行業各方細節的好機會,“無論是發展前景還是薪資待遇等,招聘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比對平臺。”吳斌介紹,他有些同學甚至會選擇多花一些時間去旅游開闊視野,重新審視自我。
“考研成績剛公布,來求職的大學生還是比較多的,但能短期內敲定工作的人數估計就大幅縮水了。”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劉盾告訴記者:“現在大學生找工作‘慢就業’心態凸顯,我們企業也比較愁。有些畢業生專業基礎不扎實,他會害怕自己不能勝任崗位,很多時候會選擇繼續深造;還有一部分畢業生會比較迷茫,導致不知如何選擇;更多的是一些衣食無憂的大學生,會關注工作環境、工作強度等,寧愿不投入工作,也不要一份讓自己覺得壓力大的工作。”
找到對口工作不再是“大海撈針”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雖然有5萬多個海量崗位,但對于求職的大學生來說,找到對口的工作并不是“大海撈針”。當天,一個新型智能平臺——高校畢業生精準招聘平臺江蘇站正式上線,專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當天,所有進場招聘企業及其崗位全部入駐該平臺。求職大學生只需用手機掃一掃現場的“高校畢業生精準招聘服務”二維碼,登記注冊并進行職業能力測評后,就可以提前用手機查看展會分布,挑選中意崗位,通過網絡與用人單位需求進行匹配。會場還特設精準平臺邀約現場面試示范區,首批50家企業入駐示范區,率先嘗試江蘇站線上智能匹配、線下精準對接的新型招聘模式,與這50家企業匹配成功的求職者當天也直接到現場進行了面試洽談。
活動現場除了開展招聘洽談以外,還同步舉辦就業創業大講堂,專門邀請了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副主任謝瑗、摩拜單車副總裁崔書鋒、三合集團董事長蔡龍麟、常州科瑞爾董事長楊曉東、百得董事長高輝原等創業“大咖”,面對面和大學生對話交流,暢談創業體會,講授創業經驗,讓應屆畢業生在求職擇業的同時,還能享受到豐盛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