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2019年高考生的數量已經突破1000萬,這就意味著在三年或者四年大學生畢業之后,社會上又將涌現出數百萬大學生,他們即將參與激烈的社會競爭,也即將開始尋找自己的工作。面對眾多的就業崗位,大學生就業也成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社會也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為什么大學生就業比較難?大學生畢業之后真的就業困難嗎,接下來我們就做一個深入的探討。
每年畢業季,我們都能看到許多大學生來到人才招聘市場,拿著精心制作的簡歷,去尋求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大學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就業問題,每年都會在學校舉辦雙選會,希望通過企業進入學校直接招聘的方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一定的幫助。事實上大學雙選會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少大學生在雙選會上便直接通過了企業的考核,畢業之后就能夠直接參加工作。這也是企業和學校合作招生的一個優秀的案例,每年也能夠保證眾多大學生找到工作,但這并不是一個徹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辦法。如果大學雙選會能夠解決20%左右的大學生就業,那還有80%左右的大學生,他們的就業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呢?
事實上我國本科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院校的合并和高校改革,許多專科大學也升級為本科大學,這些導致了本科生的數量進一步的增長。本科生初入社會,由于在學校接受了比較優質的大學教育,因此他們心目中設定的工作崗位都比較好,薪資待遇也比較高。但是當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后才發現,許多的就業崗位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大學生也許會不適應。社會充斥著許多的壓力,比如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精神壓力等,大學生也將慢慢承受著這些壓力,許多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不會做很久,這是他們進入社會的一個適應階段,也是自己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很多大學生都會覺得不適應,因此出現了大學生廣泛跳槽的現象。
大學生跳槽勢必會引來再次就業,因此這部分大學生又將融入激烈的就業競爭當中,跟其他大學生一樣,再次卷入大學生就業的問題。而有部分大學生眼高手低,覺得自己能夠從事非常高薪的工作,能夠幫企業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卻發現,真正的工作跟想象中的工作并不是統一的,會有很多的不同和差異。工作是非常現實的,能夠滿足企業的要求就能夠留下來,達不到要求就會面臨被辭退的風險,又將陷入就業的漩渦當中。
因此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后,前期的就業都會覺得不適應,畢竟他們給自己內心設定了一個坎,達不到心之所向,便會對這份工作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也容易引起大學生再次參加社會就業。因此“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除了社會給予足夠多的崗位之外,還需要大學生自我調節心態,愿意從基層崗位做起,相信就業壓力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你對大學生就業壓力問題怎么看呢?歡迎給我留言,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