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權威的中國"/>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又到一年畢業時,也是扎堆就業的時候,雖說社會上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份穩定的工作來之不易,但頻繁跳槽的大學生還是越來越多。
一項權威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畢業的大學生中,六成認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有3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離職的原因主要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薪資福利偏低。此外,還有工作壓力大、專業不對口、人際關系難處理等原因。
日本《中日新聞》最近報道,一項針對日本三重縣和愛知縣的2013年新進職員的調查顯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愿意在這個公司工作到退休為止"。
日本觀察員黃學清:根據日本三重縣一家經濟研究所對三重縣和愛知縣的新員工的調查顯示,愿意在就業的企業中工作到退休為止的人達到和33.6%,連續五年占據了調查中的最高比例。研究人員分析說,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對于經濟好轉還沒有切實感受。此外,選擇遇到好的條件可能會跳槽的占22.8%,選擇考慮將來獨立創業的占5.9%。日本長期以來以終身雇傭為名,員工也習慣了在企業里面論資排輩,慢慢熬到管理階層。但是近年來,雖然經濟形勢一直不樂觀,跳槽或辭工的年輕人還是越來越多了,一部分人是因為更加注重個人的人生理想不愿意把時間耗費在認為對自己無意義的工作上,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了前幾代人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工作時不如意就會辭工作,而且不少人還是在沒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時候就辭職了。
德國人比較保守,不太愿意頻繁換工作,如果頻繁地換工作一般有兩種情況。
德國觀察員薛成俊:如果專業對口而且收入也不錯,德國人還是比較愿意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經常換工作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因為生活需要,又不得不有一份工作,就是騎驢找馬型;另一種就是仕途發展遇到瓶頸,在目前的單位沒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或者有更廣闊的天空施展自己的抱負。比如說在一家公司干了幾年積累了一定經驗,這時候跳到另一家公司就可以獲得更好的機會和待遇等,是天高任鳥飛型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業的高端職位,對應聘人的履歷和實踐經驗往往是非常看重。
在德國無論在什么樣的企業或者單位工作,都會受到嚴格的勞動保護法保護,同時也享受到法律規定的各種福利和權益,比如公休日和帶薪假。而用人單位也會按一定的比例為員工提供醫保和退休養老保險等。德國企業相對都有較為完善的企業文化,對員工也普遍有負責任的態度,很多人會把那里當做除自己家庭之外生活中的第二個重要場所,熟悉那里的環境認同那里的價值,這也是德國人一般情況下很少愿意變換置業重要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政府推出了"常年服務假期條例",規定員工在一個單位工作五年以上,依法會享有額外的假期。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十幾年前澳大利亞人也許比較喜歡跳槽,但是目前這種狀況已經徹底改變,雖然在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中澳大利亞所受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小,但是這還是給很多在職的澳大利亞人敲響了警鐘,就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之下,能有一份安穩的工作就已經不錯了,跳槽最好暫時先不考慮。
根據2013年的最新調查報告,71%的澳大利亞人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而只有4%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怎么看都不滿意,有意跳槽。此外澳大利亞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讓員工能夠安于目前的工作,在1955年時政府為了鼓勵澳大利亞人干一行愛一行而推出了常年服務假期條例,這個條例規定在某一個公司工作如果超過一定年限,比如5年以上員工依法會享有額外的假期。此外澳大利亞各公司對于員工獲得帶薪產假的要求也是必須要在公司工作一年以上,這就導致了很多年輕女性為了獲得這個帶薪產假,而安于在公司里干下去。當然事實都有例外,澳大利亞有一位男子在2012年一共跳槽了51次,平均一個禮拜一次,但是他可并不是因為對于薪水不滿意或者對于工作本身不滿意而這么做,根據他的說法,跳槽51次純粹是為了體驗生活、探尋工作的意義。
實際上,大學生為了追求職業理想而跳槽無可厚非,但頻繁離職真的能帶來理想的職業發展嗎?未必。2012年就業藍皮書顯示,2007屆本科畢業生中畢業三年內一直為一個雇主工作的畢業生月收入最高,為5463元。畢業三年內工作過的雇主數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為5個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畢業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則為4624元。
專家提醒,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職業有始有終,不能出現自我價值錯位。有時候,喜歡的工作可以作為自己的業余工作去發展。工作和喜歡是兩碼事,不能單純地把工作和愛好放在一個層面上看問題。大學也應改變傳統的統計初次就業率的考核就業的做法,應創造條件,鼓勵大學生更理性、成熟地選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