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大學學生拿到手的選課手冊上,赫然列著一門課程——《戀愛學理論與實踐》。開課方是校團委,兩個學分,將于寒假過后的下學期開課,累計32個學時。消息一出,引發社會各界熱議。與此同時,“美好未來”選修課程也正在天津大學藥學院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年輕人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價值、人際關系及戀愛中的親密關系。
如何通過上課學習戀愛?看似前衛的課程是否只是一個“噱頭”?記者采訪了天津大學“戀愛課”負責人、大四學生胡雪。已順利保送研究生的她是一個精力充沛,熱情健談的姑娘,平時除了負責“戀愛課”項目外,還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扶持的連鎖咖啡項目中兼職做咖啡師。她樂于挑戰新課題,從組織“鵲橋會”到籌備“戀愛課”,一直微笑面對著外界的爭議,“目前課程內容還在調整,我們社團所做的努力,就是希望學生學會表達愛、接受愛、拒絕愛、維系愛,學習處理戀愛中的問題和心理困擾,提升愛的能力。我和很多人一樣期待下學期的第一節課,希望社會能用更包容的態度看待這件事。”
隨后,記者又在天津大學第十一號教學樓的一間教室見到了“美好未來”課程項目組老師陸燕。她正在準備馬上開始的課程,當天講授的內容就是“戀愛”。課堂非常熱鬧,二十多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討論,針對辯題“在戀愛前是否應該搞清楚自己的要求”按自由意志分為兩隊派代表辯論。隨后的情景劇表演環節,每個同學通過情景表演展現戀愛中“肯定的言語”等溝通技巧。有一名同學告訴記者,這門課為他打開了新視野,讓他知道在傳統教育之外還有如此活潑生動且具有實用性的課程。下課后,同學們仍圍著陸燕聊天談心,傾訴困惑。陸燕說:“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在課程中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看到他們這么開心,我們也有了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其實,國外很多名校早已有了類似公開課,如牛津大學的《愛情微講座》從柏拉圖講到達爾文再到網絡約會;耶魯大學的《什么是愛情》剖析愛的三要素——親密、激情、承諾……相較之下,我們的“戀愛課”還有更多的延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