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口述
通過“戀愛課”提升個人魅力
從來沒想過“戀愛課”這件事兒會上熱搜,刷屏朋友圈,我們本來只是想默默做這件事。《戀愛學理論與實踐》的前身是2013年我和幾個同學組織的社團“鵲橋會”。辦“鵲橋會”的想法,源于大部分剛入校的學生并不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明確的“戀愛觀”。最普遍的現象是,初高中時父母告誡我們不能早戀,到了大學這種“警戒”突然解除,但很多同學都不知道怎么才能開始戀愛。
在社團納新過程中,常有同學向我們表達他的困惑。比如說,有的理工科男生上中學時是“學霸”,到了大學本以為能輕松追到心目中的“女神”,沒想到竟屢次被拒絕,覺得很委屈。我給他分析,在初高中階段,大家判斷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往往是學習成績,進入大學后,衡量的標準可能會發生變化,你不一定符合這些新標準,所以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還有同學對感情的處理方式比較激烈,談戀愛常會迷失自我,耽誤學業甚至影響前程。此外,天大全校男女生比例是2:1,一些工科專業可能一個班只有幾個女生,有些靦腆的男生可能只認識本班女生,甚至本班女生都不認識。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舉辦了“8分鐘約會”“薰衣草之戀”“緣來是你”等相親性質的活動,想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擴大自己的交友圈。
上個學期,學校推出“課外活動學分化”改革方案,規定自2015級本科新生入學開始,“課外活動”列入必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和能力培養需求選擇課程,每人必須修滿8個學分才能畢業,其中一項是社團活動學分化。社團聯合會給各個社團發通知,詢問大家要不要開課。當時我們想,要申報就申報最貼近社團活動的課程,于是開始準備。我們閱讀了大量相關書籍,申報過程有個答辯環節,我們詳細闡述了課程理念,《戀愛學理論與實踐》最終通過了審批。
準備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組織者也是學生,戀愛經驗很少,如果以授課形式,恐怕很難讓同學信服,所以我們的初步設想是用分組討論形式來上課。我們給同學提供了《戀愛心理學》《戀愛經濟學》等書籍,書中有值得學習的內容,大家可以討論,最后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課程不設任課老師,會邀請學校禮儀部的老師來講禮儀知識。
我最近有點兒擔憂,由于外界關注太多,受到外力影響,我們或許要豐富課程形式,增加沙龍性質的活動,邀請專家來講座,組織一些“破冰”游戲,內容還在準備中。我擔心我們的課程最后又會變成由專業老師進行“填鴨式”教學,最好還是能通過討論讓同學們形成自己的戀愛觀、人生觀。
需要澄清一點,我們沒說過通過上課找到對象就可以得滿分。每個學生必須修滿8學分的課外學分才能畢業,“戀愛課”會有兩個學分,成績評定標準由社團負責人決定,我們可能會以上課活躍程度、舞臺劇參與度、現場表現來給成績,這個學分不會影響成績考評,只要拿到了就行。
也有網友認為,感情是感性的,“戀愛課”似乎是將感性的事情理性化,會讓人產生反感。在我看來,處理感情的方式還是需要理性。曾經在社團活動交流時,有學妹跟我傾訴她的感情問題,在戀愛時,她常將所有的關注點和壓力都加到男友身上,喜歡查對方手機,男友覺得很累很煩,時間長了容易壓垮一段關系,這就是不理性的表現。
其實,從我們的“鵲橋會”成立那天起,質疑聲就從來沒停過。這個社團和書法社、吉他社不同,很多同學一聽“鵲橋會”辦活動就呵呵一笑走了。直到現在,很多人都是以調侃的態度看待這個事情,對課程有很多誤解。其實我們的社團和課程理念是非常正能量的,我們并不是教學生如何談戀愛,而是教大家如何更好地改變自己,提高交流表達的能力,讓別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培養和提高愛的能力的過程中,提升個人魅力和個人素質,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