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口述
這門課的名字就叫“美好未來”
2006年, 一位澳大利亞艾滋病醫學專家來天津,在幾所大學舉辦有關性病與艾滋病的系列講座。我作為天大的老師負責對接這個活動,當時,大學生們對講座的反饋很熱情,參與度很高。我發現,中國的年輕人正面臨著日益增長的人流、離婚和艾滋病風險。慢慢的,我的身份從天大老師逐漸轉變成該項目組的組織者,項目名稱叫“美好未來”,希望幫助中國的年輕人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和人際關系、戀愛關系。我們目前的合作方是天津大學藥學院,這個課程沒有學分,學生完全免費和自愿。
“美好未來”課程的教材是我們團隊成員自主開發的,會隨著每年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調整授課內容,現在有九節課,我們使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內容包括自我認知、 友誼與人際關系、溝通的技巧、戀愛、真愛與婚姻、親密行為與界線等,旨在加深學生們對自我及婚姻的認知。
拿“戀愛”這堂課舉例,我們有一個經典討論叫“你在尋找誰”?我們把學生按性別分成兩組,如果同一性別人數太多,可再分小組,每組發一張白紙,寫上“我要尋找這樣的男/女朋友”,思考要找怎樣的對象。完成后把紙收上來,再發一張新紙,寫“他/她要尋找這樣的女/男朋友”。最后,讓異性檢查自己猜對了多少,請異性說說自己的感覺。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分享自己或朋友在找對象時曾列舉過什么條件,又是怎樣確定對方真的具備這樣的特質。這個游戲意在讓學生明白,找對象時事先清楚自己的要求,并不等于一定要找一個完全具備這樣條件的人,而是要盡量避免找完全不符合條件的人。
還有一個游戲,把男女學生混合分為兩組,每組四對,蒙上眼睛,把兩人的腳綁在一起,從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的一張白紙前,共同拿一支筆畫出一個人。第一對畫頭部,第二對畫五官,第三對畫身體,第四對畫四肢。先做完的組獲勝。同學們都想盡量畫好,但結果不一定如意。這個游戲說明,戀愛中的人多少有點兒盲目,不管多么心甘情愿,兩人的溝通合作也遠未達到默契。戀愛不只是甜蜜的享受,也包含辛苦的工作,彼此要學會既獨立又合作,逐漸從“我”變成“我們”。在上完“戀愛”這節課后,我們希望學生能更實際地描述他們的理想約會對象,了解異性對戀愛的觀念,思考約會的目的,確定戀愛中的危險信號。
有一次上完這堂課,一個同學找到我,告訴我他是博士,但女友是專科畢業,他們溝通起來比較困難,周圍的朋友也覺得他們兩個人不太合適,建議他們分手,但他內心對女友有種責任感,感覺對方并沒有錯,他在猶豫,單單因為教育背景懸殊是否應該分手?作為老師,我并不會給出絕對的答案,而是幫助他理清思路,讓他明白自己在想什么,未來要追求什么,那么兩個人之間的差距會帶來哪些問題,要不要一起解決和承擔這些問題,只有想明白了這些事,他們才會有美好未來。
研究婚姻與家庭的凱文·萊蒙博士在《出生順序》這本書中,把戀愛比作交通,路上有綠燈也有紅燈,他建議當紅燈亮起,最好停下來等一等,搞清楚狀況再繼續前進。人無法選擇和決定自己的出生與死亡,那么,戀愛和婚姻可能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和決定,關系到你和他人未來的生活質量,所以,戀愛的時候應該避免完全跟著感覺走,要做出理智的選擇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