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來一畝園,棵棵桑樹緊相連成片,萬畝古桑望不到……”一曲民歌訴說著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動人故事。8月1日至8月15日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椹”同行,家鄉產業調研實踐團來到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開展以“鄉村振興背景下夏津縣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為課題的暑期社會調研。
古桑樹群,非遺魅力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黃河流域農桑文化的代表,是中國農桑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是全國乃至全球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珍貴遺產。2014年被列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8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衣業文化遺產。
在了解到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成為全球重要衣業文化遺產后,實踐隊員前往當地旅游局了解古桑樹群的歷史與現狀。蘇留莊鎮團委書記孟德新介紹道 :“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總面積22.51平方千米, 兩千多年前東周時期,黃河曾流經夏津,改道后留下的沙地使當地風沙肆虐、民不聊生。為防沙治沙,當地百姓選擇種植抗干旱、耐瘠薄的桑樹來改善生態環境,現已形成集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效益相融合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實踐隊員與蘇留莊鎮團委書記孟德新座談交流。
古桑文化,民俗風情古桑文化代代傳承將已融入夏津民眾的生活。“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夏津民間藝術相融合,滲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每一個角落。在當地居民看來,桑樹不僅是一棵樹,更是一種精神寄托。據實踐隊員了解:架子鼓、高蹺、獅子舞、龍燈、小戲曲(又稱“小調”)都屬于夏津傳統文藝活動的主要形式,但民歌戲曲與當地的古桑文化結合更為緊密。
實踐隊員走訪當地的藝術團,深入了解古桑文化與當地民眾生活的的緊密融合。現有的民歌部分整理于村間老人平日里口中哼唱的曲調,有的源于張顯禎老師的創作。一首《姐妹摘椹忙》摘椹時節當地村民的真實寫照。“椹子紅椹子白,姐妹把椹子摘,歌聲飛來歌聲揚,椹園采摘忙,你一籃我一籃,越摘越心甜,椹果香香滿園,粒粒像金丹……”仿佛在訴說民眾摘椹的喜悅之情。
在與張顯禎老人的交談中了解到,張老師從小就熱愛文藝,并一直從事與之相關的工作。在退休后,老人深入村莊走訪,了解老一輩口中流傳的小調。目前他已整理歌曲幾十篇并自己寫詞作曲多篇民歌,傳承千年桑文化。在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申遺過程中作出貢獻。
桑樹產業,豐富發展桑樹生命力旺盛,可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桑果、鮮葉均可加工成食品;桑木可制成家具;桑根、桑枝、桑黃、桑皮等均為傳統中藥材。古桑樹群優美的生態景觀,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繁榮。
當地建立夏津桑產業研究所,邀請相關專家,發展桑樹的加工產業。研究院陳列著桑黃、桑葉茶、椹果干、桑椹酒等琳瑯滿目的桑產品,讓隊員們不禁對它們的加工過程產生好奇。
帶著滿滿的好奇心隊員們參觀了夏津尚品桑樹產業合作社與傳峰椹果種植農民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告訴實踐隊員們:“桑樹全身都是寶。我們本著‘醫食同源’的原理對桑樹進行加工。現已開發了桑椹干、桑葉茶等數十幾種產品,并遠銷海內外。”夏津尚品桑樹產業合作社與齊魯大學、泰安醫學院合作已培育出全世界唯一的一株人工培育的桑黃。
同時,在當地的調查事件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德百集團結合夏津當地的古桑樹開發了椹仙村、德百溫泉度假村等一系列項目。在古樹原址上進行保護開發,并建立仿古建筑發展旅游業。園區的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道,園區免費開放,內設有美食街、將軍府、特色民宿等,將旅游與古桑樹緊密結合發展桑產業。

合作社負責人帶隊員參觀桑椹風干車間。
經過15天的調研,山東理工大學與“椹”同行,家鄉產業調研實踐團初步了解了德州市夏津縣的“桑魅力”,“產業鏈視角下桑文化農業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課題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了解當地千年的古桑文化,拍攝視頻短片,制作農村參與式評估(PRA),為“保護+開發”的桑產業的持續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