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針對非遺保護,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新理念,非遺源于民間,也應回歸民間。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山海”社會實踐隊走進福建霞浦多個社區,開展了形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活動。
在集賢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舒財杰向孩子們介紹了鋦瓷這一傳統技藝的歷史背景、所需工具、制作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并展示了將破碎的瓷器重新打磨嵌補、復原再生的精彩過程。“山海”隊隊員們幫助孩子們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鋦釘、調粉補漏,最終讓破碎的瓷器煥發出新的生機。孩子們自己動手體驗了鋦瓷這一傳統技藝,不僅懂得了非遺技藝的珍貴,而且也增強了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在東昇社區,實踐隊先向孩子們講解了畬族頭飾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然后介紹了制作畬族頭飾所需的材料,如毛線、泡沫條、膠槍、裝飾銀片、透明膠布等等。隨后,隊員們手把手教孩子們制作畬族頭飾,大家一起動手將毛線纏繞在泡沫條上,再將泡沫條圍成環狀,固定兩端,接著用膠槍把裝飾銀片固定在泡沫條上,畬族頭飾就完成了。小學員們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在體驗中學習非遺知識,通過沉浸式體驗,感知畬族文化之美,享受非遺文化的盛宴。
糖塔是霞浦民間食品工藝中極富特色的品種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戚家軍于霞浦境內抗倭。當地百姓制作糖塔作為軍隊佐餐的食物。戚家軍護城勝利后,糖塔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糖塔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東關社區,隊員們和孩子們一同制作糖塔,從熬制糖漿、注入模具再到脫模風干,多種多樣栩栩如生的糖塔最終展示在大家眼前,映入人們心中。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山海”社會實踐隊努力推動傳統文化走進社區,加深居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使群眾零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引導廣大群眾認識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