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7月11日,長安大學赴延安“尋根革命文化圣地,講好行走思政大課”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馮迪、沈秀芳和楊帆的帶領下前往米家窯地下交通站舊址參觀學習,開展新時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

圖片一
實踐隊伍在米家窯地下交通站舊址合影
富平縣梅家坪鎮岔口村米家堡外,矗立著一座看似平淡無奇的高崖窯洞。它共有窯洞12間,是關中與陜北之間重要的紅色交通站之一,主要負責轉運物資、收集和傳遞情報和護送革命干部,其背后寫滿了當年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與敵人斗智斗勇、不畏犧牲的英雄故事,承載著一段驚心動魄、光芒如炬的奮斗歷程。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陳列館和主窯洞,深刻感受其中突出的“永遠跟黨走”主題,了解到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期間,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舍生忘死,與國民黨頑固派斗智斗勇,多次護送黨和軍隊的領導人過關及傳送文件情報、糧食和彈藥的光輝事跡。

圖片二
實踐隊伍參觀米家窯陳列館
現場,革命烈士米忠全之子米吉信先生講述自己父親護送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的動人事跡,情真意切,娓娓道來。最后還為實踐隊伍演唱《陜北出了個劉志丹》《解放區好風光》等紅色歌曲,用最真摯的情感,唱出對黨的熱愛和忠誠。

圖片三
米吉信先生講述革命故事
“在那段艱難歲月,秘密運送物資、傳遞情報、護送重要領導等任務,依靠的是當地群眾的支持。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擁有群眾路線這一法寶和雄厚的群眾基礎,才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啊!”隊員們紛紛感慨道。
幾代米家人以“傳承紅色基因,當好紅色傳人”作為家風家訓,信念堅定,忠誠于黨,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優良品質和中國人民濃厚的愛國熱情。通過此次“行走的大思政課”學習,實踐隊員將繼續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努力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