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作為當年三野十兵團渡江的突破口,在渡江戰役中扮演著不容小覷的角色。2月5日下午,我們“薪火賡續,奮楫篤行”紅色尋跡團走進位于江陰市革命烈士陵園內的江陰渡江戰役紀念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學習,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渡江戰役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走出展館,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的碑,碑的下方又刻著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而作的《黃山陵碑記》,訴說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的江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走過的光輝歷程,也激勵著后人延續前人身上不屈不撓、熱愛祖國的精神與使命。
“渡江第一船”位于渡江戰役紀念館附近,它是“渡江戰役”東線第一只到達登陸主渡口的木制帆船。立在它旁邊的展板,向游客靜靜展示著這只普通的漁船不平凡的歷史:1949年5月20日夜,船工王小弟撐著這艘木船載著50余名解放軍戰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從蘇北正東圩出發,率先到達江陰申港徐村,并且在槍林彈雨下,又來回運送六次,為渡江戰役的全面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小小一艘船,經由一位果敢冷靜的船工之手,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如今,這艘船已然成為解放軍與人民魚水情深、軍民一家的象征,也承載著傳承渡江精神的歷史使命。“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回望渡江歷史,正是這些出自平凡的英烈,用他們拋灑的熱血鑄就了偉大。他們之中,有稚氣未脫、意志堅定的少年,有意氣風發、昂揚熱血的青年,有成熟穩重、深謀遠慮的壯年之人。而今,我們也應當傳承先輩的精神,在新的時代踔厲奮發,不畏風浪,一往無前,寫就我們自己的“渡江故事”。
踏入紀念館,館內莊嚴肅穆的氛圍立刻感染了每一位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依次參觀了各個展廳。展館共分為“統籌謀良策”“雄師過大江”“古城迎新生”三個展區。墻壁上懸掛著的解放軍戰士們英勇殺敵的畫作,文物展示廳中陳列著的黨領導人樸素的生活用品,無一不向我們訴說著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的感人肺腑的故事。透過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我們得以窺見七十多年前解放軍戰士為解放這座城市而揮灑的熱血;在一件件革命文物上,我們得以感受到那個年代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在“險象環生”這一欄目中,我們了解到要塞地下黨的策反行動中所遭遇到的多次危機——主將更換、堅華被捕、地主告密、司令發落、要員變卦,也更加深刻地體悟到革命年代里中國共產黨戰士不屈的信念與頑強的毅力。成員們認真聆聽著講解員講述解放軍戰士們不畏艱險、奮勇渡江的英勇事跡,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精神。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還積極與講解員互動,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不少成員表示,通過這次參觀,他們對渡江戰役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也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們在紀念館前舉行了簡短的交流分享會。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把渡江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學子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也為傳承和弘揚渡江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渡江精神的激勵下,他們將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