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家鄉文化,共筑精神家園——宿松縣文化實踐報告
導語:2025年1月22日安徽工業大學文化傳承團實踐隊通訊員方天返回自己的家鄉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展開“探尋家鄉文化實踐活動”。該活動的意義為通過對家鄉文化的探尋,來讓更多人了解家鄉文化傳承。
一、實踐背景
家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溫暖的港灣,承載著我們的成長記憶,更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宿松縣,這座位于安徽西南部的小城,宛如一顆隱藏在時光深處的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了深入了解家鄉文化,傳承和弘揚家鄉精神,我利用假期時間開展了此次關于宿松縣家鄉文化的探尋實踐活動。
二、實踐目的
全面了解宿松縣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挖掘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研究,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傳承和弘揚家鄉文化的責任感,同時也希望能為家鄉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實踐過程
(一)歷史文化探尋
我首先來到了宿松縣博物館,這里收藏著眾多見證宿松歷史變遷的文物和資料。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熱情講解下,我了解到宿松縣歷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歷經歲月洗禮,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古代的石器、青銅器到唐宋時期的陶瓷,再到明清的書畫作品,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讓我對家鄉的歷史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隨后,我前往了一些古老的村落,如白崖寨古村落。白崖寨地勢險要,有著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和古城墻。漫步在狹窄的石板路上,觸摸著斑駁的墻壁,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古老的時代。通過與當地居民的交流,我得知這些古建筑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家族的傳承和記憶。許多傳統的建筑工藝,如木雕、石雕、磚雕等,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圖為白崖寨。方天 供圖
(二)民俗風情體驗
宿松縣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黃梅戲和羅漢墩廟會。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宿松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我有幸觀看了一場由當地黃梅戲劇團帶來的演出,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優美的唱腔,讓我深深陶醉其中。從《天仙配》到《女駙馬》,每一個經典唱段都贏得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通過與劇團演員的交流,我了解到黃梅戲在宿松的發展歷程,以及他們為傳承和弘揚這一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羅漢墩廟會是宿松縣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特定時間舉行,吸引了周邊眾多群眾前來參加。廟會期間,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有舞龍舞獅、雜技表演、民間手工藝展示等各種活動。我穿梭在人群中,感受著濃厚的節日氛圍,親身體驗了家鄉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廟會上,我還品嘗了許多宿松特色美食,如糯米粑、豆粑等,這些美食不僅味道鮮美,更承載著家鄉人民的情感和記憶。

圖為羅漢墩廟會。方天 供圖
- 傳統技藝學習
在探尋家鄉文化的過程中,我發現宿松縣還有一些獨特的傳統技藝,如竹編和根雕。為了深入了解這些傳統技藝,我拜訪了當地的竹編藝人張師傅和根雕藝人李師傅。張師傅從事竹編工作已有數十年,他的竹編作品精美絕倫,從日常生活用品到藝術擺件,無不展現出精湛的技藝。在張師傅的指導下,我嘗試學習竹編,雖然過程中困難重重,但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技藝的魅力和傳承的不易。
李師傅的根雕作品則充滿了藝術創意,他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經過精心雕琢,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李師傅告訴我,根雕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通過與兩位師傅的交流和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傳統技藝是家鄉文化的瑰寶,需要我們去保護和傳承。
四、實踐總結與反思
通過這次探尋宿松縣家鄉文化的實踐活動,我收獲頗豐。不僅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傳統技藝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還在實踐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家鄉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現代化進程的沖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缺失等。
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積極投身于家鄉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中。一方面,我會通過自己的所學,利用新媒體等平臺,宣傳家鄉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宿松、認識宿松;另一方面,我也會努力學習和傳承家鄉的傳統技藝,為家鄉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家鄉文化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