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學的奧秘:從字面到本質的探索
課堂以“什么是化學”為切入點,吳坤哲老師帶領大家走進化學的世界。化學,這門“變化的科學”,在字面上就透露出無窮的神秘與魅力。吳坤哲老師深入淺出地解釋道,化學不僅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更是一門能夠創造新物質的分子科學。通過生動的講解,孩子們仿佛看到了化學在微觀世界中的奇妙運作,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分子都在訴說著它們的故事。
在講解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時,吳坤哲老師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木柴燃燒、鐵器生銹、燃放焰火、食物腐敗……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其實都是化學變化的生動體現。而物理變化,如水的沸騰、冰的融化,則是物質狀態的改變,卻不涉及新物質的生成。通過對比,讓孩子們清晰地認識到,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物質。這種直觀的講解方式,讓復雜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激發了孩子們對化學的濃厚興趣。
二、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無處不在
“為什么要學化學?”這是許多人在接觸化學時都會產生的疑問。吳坤哲老師用一系列貼近生活的事例給出了有力的回答。當我們頭痛時,需要一片阿司匹林;當我們胃痛時,需要一片西咪替丁;這些常見的藥物背后,都離不開化學的研究與應用。化學不僅在醫療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還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我們身上穿著的防雨外套,再到腳下踩著的硫化橡膠鞋,甚至體內的人工心臟,無一不是化學的杰作。通過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孩子們深刻地認識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無時無刻不在守護著我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三、生活中的化學:細節之處見真章
為了讓參與者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活動特別設置了“生活中的化學”環節。鐵生銹,這個常見的現象背后,其實隱藏著復雜的化學原理。吳坤哲老師詳細解釋了鐵生銹的過程:當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接觸時,會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棕紅色的氧化鐵,即鐵銹。鐵銹不僅容易脫落,還會加速鐵的腐蝕。為了防止金屬生銹,人們采取了多種方法,如在金屬表面涂油、刷漆或鍍上其他金屬等。這些簡單而有效的防銹措施,背后都有著化學的智慧。
四、化學小實驗:動手操作,感受科學的樂趣
“彩色噴泉”實驗更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參與者們將色素包裹在食用油中,然后倒入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色素逐漸下沉并在水中溶解,形成了一道道絢麗的彩虹雨。這個實驗的原理簡單而巧妙:食用油的密度小于水,而色素的密度大于水,因此色素會逐漸下沉并溶解。通過這個有趣的實驗,孩子們不僅看到了化學變化的奇妙過程,還深刻理解了密度這一物理概念在化學實驗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