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鄉村與知識的雙向奔赴” 7月8日,文潤宜君賦能團走進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哭泉鎮,與鎮政府工作人員共同召開文旅工作座談會,以青春視角解碼鄉村振興密碼,這座距宜君縣城12.5公里的小鎮,正以141.09平方公里的山水為卷,書寫“千萬工程”指引下的文旅融合新篇章。
“千年傳說與歷史遺珍交織的文化厚土” 在哭泉村,姜女祠靜立千年,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從這里傳遍四方,2022年這里申創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并通過驗收。不遠處的周恩來留宿處,泛黃的桌椅仍在訴說著革命歲月的故事;淌泥河摩崖造像上的斑駁石刻,是古代工匠留給世人的藝術密碼。更令人驚嘆的是萬畝旱作梯田,作為國家玉米產地理標產區,1000多畝地膜旱地玉米梯田還獲“中國美麗田園”稱號,春耕時地膜反光如銀鏈,秋收時金穗疊浪,每一壟都刻著農耕文明的智慧。
“為文化挖掘注入青年視角” 三下鄉實踐中,文潤宜君賦能團發揮知識優勢,系統梳理哭泉鎮文化資源,比如深入研究孟姜女傳說的民間演繹版本;考證周恩來留宿處的歷史文獻,結合周恩來留宿處歷史遺跡,完善紅色故事脈絡;團隊通過開展問卷調研、村民訪談等形式,收集當地文化保護的現實需求,推動文化實踐落地生根。
“以“文化結對”謀長遠,借青春熱忱探新途” 指導老師王中俊與政府人員展望哭泉鎮未來文化產業發展,計劃發起“文化結對”項目,聯系高校資源與哭泉鎮共建實踐基地,長期開展文化培訓、非遺傳承活動,助力哭泉鎮形成“文化保護—產業開發—人才反哺”的可持續發展鏈條。
指導老師柳雨對實踐參與者提出期許:“三下鄉社會實踐者應該帶著問題,帶著激情,去思考,去調研,在完成后寫一些相關性的反思性文章”鼓勵大家帶著問題與熱情,深耕調研,以青春之思賦能鄉村文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