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簡墨叩千年 曲師學子問道兵家
2025年7月3日,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剛剛開館,曲阜師范大學“兵譯風華”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便已整齊列隊于漢墓遺址廳。實踐隊隊員的目光聚焦在恒溫恒濕展柜內二十枚泛著歷史幽光的竹簡上。這些承載著《孫臏兵法》西漢墨跡的國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旅居”后重歸故土,成為實踐隊此行深入探尋中華兵家文化源流與精髓的核心對象。
在展臺上透明的試管中,整齊地陳封著許多殘簡,竹片上沉睡著著一個個字符,等著人民將其喚醒。當實踐隊隊員們凝望著《孫子·計篇》殘簡之中的‘兵者詭道’的‘詭’字時,書法也似乎被注入了活力,那墨鋒轉折間,似有金戈之氣破簡而出……而要說起實踐隊此行的首要任務,那便是追溯銀雀山漢簡的發現歷程及其對兵學研究的革命性意義。在博物館公益志愿者的導覽下,隊員們圍聚在復原的一、二號墓穴模型前參觀。通過志愿者的講解,隊員們得知了一段改寫歷史的偶然發現,1972年4月施工中揭開的西漢墓葬,出土了震驚世界的近五千枚竹簡。《孫子兵法》與早已失傳的《孫臏兵法》同時現身,這一鐵證,如利劍般斬斷了自唐宋以來關于孫武、孫臏是否一人、其書真偽的千年學術迷霧,無可辯駁地確立了兩位軍事家及其著作的獨立地位,并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如此竹簡,背后竟有如此大的歷史敘事。實踐隊隊員不禁感嘆道:“方寸之間,承載的卻是關乎國家興衰、萬民生死的宏韜偉略。”兵家智慧的精微與宏大,在此刻具象化了。通過志愿者的講解,隊員們還了解到,那次回歸的20枚原簡中,包含《孫子兵法》6枚、《孫臏兵法》6枚,以及《六韜》、《尉繚子》等兵學典籍殘簡,均為研究先秦兩漢軍事思想的原始瑰寶。公益志愿者為參觀者講解道,根據墓葬形制與隨葬品研究,一號墓主身份指向西漢城陽國軍官,其墓中集中隨葬大量兵書的現象,可能與漢初特定政治軍事環境相關,為實踐隊隊員們理解當時兵學思想的實際應用與社會背景提供了獨特窗口。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緩緩轉到,實踐隊隊員們也腳步不停,來到“武經冠冕”展廳,233枚《孫子兵法》復原簡陳列于特制展柜,成為實踐隊重點研學的對象。隊友們看著這宏偉的詩詞,不由喃喃道,《孫子》開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言道盡戰爭本質,其蘊含的深邃戰略思維、全局觀念及強烈的憂患意識,穿透兩千年時空,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與國家安全形勢下,依然如黃鐘大呂,警示著決策者。
看著竹簡旁的介紹,實踐隊隊員的鋼筆在調研本上洇開墨跡。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兵法》的篇題木牘顯示古本以《火攻》篇終結,其“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慎戰”思想,被置于壓軸位置,這絕非偶然。它深刻揭示了中華兵學的至高追求:非窮兵黷武,而是以超凡智慧與周密謀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境界。這是植根于中華文明血脈中的和平基因。
展柜內“兵者詭道”的墨痕,與實踐隊隊員們手機上上“慎戰”批注在光影中重疊如兵符相合。慎戰不僅是軍事原則,更是一種深刻的生存哲學,對現代國際關系、企業管理乃至個人決策,都有無價的啟示。
展廳到了盡頭,隊員們注意到博物館特設的書法關聯展區,那差異化的書法,讓人不由想到竹簡墨跡處于篆隸演變關鍵期的這段歷史,其書風與后世臨沂籍書圣王羲之、顏真卿的筆意遙相呼應,體現了兵學與書道在臨沂文脈中的交融。實踐隊隊員沿著那屏幕上的書法脈絡,用手指在AR數字大屏上模擬書寫過程,感受穿透百年的書法意趣。
此次的臨沂社會實踐,曲阜師范大學“兵譯風華”實踐隊通過系統性的實地考察,如觀察竹簡、探訪遺址、觀摩展覽,深度訪談以及關聯調研,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了以銀雀山漢簡為實證載體的中華兵家文化,特別是《孫子兵法》的源流、核心思想、永恒價值及其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隊員們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與影像素材。
曲阜師范大學“兵譯風華”社會實踐隊后續將圍繞“科技賦能下兵家文化傳播的創新模式”這一方向,對調研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分析與綜合,形成詳實的實踐報告與政策建議。這些凝聚青年思考的成果,旨在為中華優秀兵家文化的深入挖掘、有效保護、活態傳承與廣泛傳播貢獻一份來自當代大學生的智慧與力量,讓古老的兵學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發布時間:2025-07-1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