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中,宣講成員用詳實的史料與鮮活的細節,還原了鐵道兵群體的奮斗歷程。他們介紹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鐵路建設成為連通各地、推動發展的關鍵。1948年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肩負起了這項艱巨的使命。在那個缺乏大型機械的年代,鐵道兵戰士們憑借鐵鍬、洋鎬、鋼釬等簡陋工具,在崇山峻嶺間開啟了“徒手筑路”的壯舉。

圖為鐵脈薪傳成員為社區兒童進行講解(圖片來源:宣傳部)
“夏天,他們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在毫無遮擋的山頭上作業,皮膚被曬得黝黑脫皮,卻沒人喊一聲累;冬天,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他們凍得手指僵硬,仍緊握鋼釬鑿向凍土層;遇到湍急的河流,為了搶工期,戰士們直接跳進刺骨的水中搭建橋墩基礎;面對堅硬的巖石層,他們反復測算、謹慎操作,用炸藥一點點開辟通道……”團隊成員的講述讓孩子們聽得入神、專注。
隨后,團隊成員重點講述了襄渝鐵路背后的故事。“孩子們知道嗎?正是因為襄渝鐵路的通車,才有了后來的十堰車城。"志愿者指著窗外的城市景象說,鐵路貫通后,大批建設者沿著鐵道兵開辟的道路來到這里,建起了現代化的汽車工廠,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如今繁華的工業新城。如今在十堰市檔案館里,還保存著鐵道兵使用過的鐵鍬、安全帽,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物件,正是那段奮斗歷史的最好見證。
“每一根枕木都承載著奉獻,每一寸鐵軌都鐫刻著擔當。”他們告訴孩子們,雖然鐵道兵部隊在1984年集體轉業,成為歷史,但他們修建的上萬公里鐵路至今仍在服務國家發展,他們留下的“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精神,更是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互動環節,孩子們踴躍提問:“鐵道兵叔叔們不怕危險嗎?”“現在的鐵路建設是不是更先進了?”團隊成員一一解答,并鼓勵孩子們:“鐵道兵叔叔們用堅持和勇氣創造了‘不可能’,希望你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他們一樣,遇到困難不退縮,用努力書寫自己的成長故事。”

圖為藍湖郡兒童與志愿者進行互動(圖片來源:宣傳部)
藍湖郡社區負責人表示,本次宣講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了歷史,感受到了老一輩建設者的精神力量,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參與活動的家長也紛紛點贊:“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讓孩子知道今天的便利生活來之不易,也學會了珍惜與感恩。”

圖為鐵脈薪傳團隊合影(來源:宣傳部)
據悉,本次活動是該實踐團隊開展的第六次主題實踐活動,旨在通過走進社區、貼近青少年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奮斗精神。未來團隊將繼續挖掘更多歷史故事,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將鐵道兵精神傳遞給更多群體,讓更多人看到鐵道兵的故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