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全民族抗戰勝利80周年與新中國成立76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為深刻體悟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智慧、“軍民同心,所向披靡”的制勝密碼,以及“功著沂蒙”的犧牲奉獻精神,從而汲取奮進力量,將紅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脈,堅定新時代青年的歷史擔當與報國信念。2025年7月13日下午3點,山東理工大學“紅脈探行,青志逐光”社會實踐團踏入臨沂華東野戰軍紀念館進行調研學習。
紀念館的前三個展區——“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厲兵秣馬,全面備戰”、“奮起自衛,初露鋒芒”——如同一部氣勢磅礴的序曲,清晰勾勒出解放戰爭初期風云激蕩的戰略圖景。當社會實踐團成員們駐足于展示“華野誕生,功著沂蒙”的展區前,凝視著那些定格在艱苦歲月里的影像資料,沂蒙大地的特殊意義如驚雷般擊中內心。展柜中簡樸至極的指揮用具、戰士們腳上磨損嚴重的草鞋,無聲訴說著“小米加步槍”背后的鋼鐵意志與非凡智慧。隊員王泓博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一份泛黃的支前統計冊上:“‘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這絕不是口號,紀念館里每一件支前物品都在訴說沂蒙人民與軍隊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讓實踐團成員真正理解了‘軍民同心’為何能成為制勝密碼。”
當實踐團成員們步入“功勛卓著,群星燦爛”的英烈廳,璀璨星河般的將帥照片與樸實無華的普通戰士遺物交相輝映。一面布滿彈孔的戰旗,一封字跡斑駁的絕筆家書,一把卷刃的大刀……這些靜默的展品在年輕學子心中激起驚濤駭浪。隊長楊艷雯在一位普通戰士的日記本前久久駐足:“‘為了勝利,為了明天,死又何懼’——這樸素的句子重若千鈞。他們中許多人連名字都未能留下,卻以血肉之軀鋪就了我們今日的坦途。唯有將個人的奮斗融入國家民族發展的星辰大海。”穿越八個展區的烽火記憶,實踐團成員們完成了一場深刻的精神跋涉。紀念館內詳實的史料、珍貴的文物與生動的場景復原,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塵封的歷史之門,讓年輕的心靈得以觸摸到那段艱苦卓絕歲月里最滾燙的脈搏。
當實踐團成員們懷揣著紀念館內激蕩的烽火記憶與沉甸甸的思考走出大門,天空仿佛也感知到了這份歷史的厚重與心靈的激蕩,原本晴朗的天空下起磅礴大雨,沖刷著紀念館古樸的磚墻上,也鐫刻著每一張年輕而堅毅的臉龐。他們更加真切地領悟到,革命先輩們所戰勝的,是遠比自然風雨殘酷千百倍的生死考驗;他們所依靠的,是堅如磐石的信念、無懼犧牲的勇氣和緊緊依靠人民的偉力。
當風雨漸歇,云層透出微光,實踐團成員們雖渾身濕透,但眼神卻比來時更加清澈、堅定。回望在煙雨朦朧中肅穆矗立的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它仿佛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燈塔。這場大雨,將紀念館內汲取的紅色養分深深地澆灌進了他們的心田,讓“紅脈探行”的信念更加牢固,讓“青志逐光”的志向更加熾熱。他
們知道,未來的征途上,無論是學術的攀登、社會的實踐,還是人生的歷練,都難免遭遇風雨。但此刻,沂蒙的雨、歷史的魂、先烈的志,已融入他們的血脈——風雨兼程,步履不停,新時代青年的逐光之路,正從這片被英雄熱血和磅礴雨水共同澆灌過的紅色土地上,堅韌地延伸向遠方。他們濕透的背影,在雨后初霽的微光中,仿佛也化作了一顆顆被暴雨洗亮的星群,準備在時代的蒼穹下,發出屬于自己的、堅定而明亮的光。
歷史的回響從未止息,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經過半日的參觀學習,實踐團成員們對于華東地區的革命歷史有了全面的認識,感悟到英雄先烈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同時意識到青年大學生應繼承發揚紅色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以青春力量勇于承擔時代責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山東理工大學“紅脈探行,青志逐光”實踐團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所汲取的信仰之力,必將轉化為新時代青年“逐光”前行的磅礴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