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詩為媒傳漁韻,以畫寄情護藍川”的主題遇上暑期課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2025年7月15日,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在浙江寧波象山高塘學校給出答案——第二日暑期假日課堂上,一系列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探秘海洋漁文化、體驗漁家風情,更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著他們保護海洋生態的責任意識。
借詩為橋,以漁為魂
投影儀上流淌出“云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的歌詞,首堂“詩中漁影,千年傳承”課由此拉開序幕,像一汪清泉漾起層層波光。視頻里,漁夫撒網、補船的畫面引領同學們闖入漁家的奇妙世界,喚醒了對漁民生活的點滴記憶。
在“品《江雪》悟精神”環節,師生齊聲誦讀,同學們展開想象勾勒漁翁模樣,一幅幅富有韻味的畫作接連誕生:有的畫中,漁翁獨釣于白雪茫茫的江面,意境悠遠;有的以撒網捕魚為景,畫面鮮活、色彩明快。幾位同學上臺分享創作思路與畫作內涵后,老師順勢結合詩歌解析關鍵詞,帶大家體會老翁孤寂中的堅守。“賞《江上漁者》訴心聲”時,同學們化身為詩中人寫下“漁夫啊漁夫,我想對你說……”的感想,或贊美、或同情漁夫,滿是共情。
最后的“探‘漁’之深意”環節更是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大家共同圍繞“‘漁’字為何常為詩人筆下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從而領悟到這不僅是對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更蘊含著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同時也映射出漁民的精神世界。

圖為詩影傳承課程 潘弈攝
續一脈漁韻,護萬頃碧海
一組海洋環境對比圖拉開了第二課的序幕,清澈與污染的鮮明反差,讓同學們對海洋現狀有了直觀認知。故事分享會上,漁民與海洋相依的過往被娓娓道來,“漁家情懷”悄然在學生心中扎根。小組討論中,大家細數海洋的饋贈:除了鮮美的海鮮,還有航運的便利、氣候調節的裨益;而塑料垃圾危害海洋生物的畫面,更強化了同學們的海洋保護意識。
“污染源頭大追溯”游戲以及“離城還是守海”的抉擇引發熱議,“留下!讓沙灘變回原來的樣子”“我要留下來建設干凈的漁場”,這不僅是同學們的回應,更是少年的責任擔當。同學們懷著熱情,在彩紙上寫下對海洋的承諾,字里行間,是守護蔚藍的堅定誓言。這一刻,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堅定與希望,仿佛已經看到了那片蔚藍、健康、生機勃勃的海洋。
圖為海洋保護課 潘弈攝
筆端描夏趣,課程傳美育
小暑節氣美育課上,“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氣歌悠揚響起,課程正式開啟。老師首先詳細介紹了小暑的歷史淵源,接著播放了科普視頻,生動展示了與小暑相關的詩句、避暑方法和豐富民俗。在知識問答環節,同學們踴躍參與,積極互動,進一步加深了對小暑節氣知識的認識。
最為精彩的是“制作小暑聲音圖譜”環節,大家紛紛拿起畫筆,用心勾勒出小暑聲音的獨特形態與色彩,在藝術的熏陶中深刻感受節氣的獨特魅力。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展現了小暑的聲音,更蘊含了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通過這一環節,同學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用藝術的方式表達節氣之美,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保護自然、傳承文化的種子。
圖為小暑美育課 潘弈攝
指端折魚,筆下添彩
“折魚添畫”創作活動中,同學們沉醉于動手的樂趣中。課堂上,教師先介紹象山漁文化,娓娓道來古老的捕魚傳說與海洋饋贈。在動手制作的環節中,同學們指尖靈巧地舞動,將彩紙折成尖頭尖尾的魚形。隨后,他們用彩筆細致地描繪出波浪紋、魚鱗以及漁餌,部分同學還精心繪制了漁船作為背景,一幅幅作品生動鮮活、創意十足。
這不僅是手工創作,更是對“魚”的再認識:從文化符號里的吉祥寓意,到藝術作品中的靈動身姿,同學們上臺分享時,還說起魚鰭的弧度藏著海浪的方向,平凡的形象串聯起了傳統、自然與創意。
圖為手工活動課 潘弈攝
終章:漁韻育童心,知行向未來
一日課程結束之際,漁文化的悠遠意境、海洋保護的責任意識、節氣之美的靈動韻味,已在同學們心中悄然扎根。詩畫里的漁影與筆下的護海誓言相呼應,節氣歌中的暑韻與聲音圖譜里的巧思相映照,知識與實踐在互動中交融,文化與美育在體驗中相輔相成。這份浸潤心靈的成長,將化為少年們探索世界的力量,讓他們懷揣對傳統的赤誠與對自然的敬畏,堅定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