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錢俊海)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的七名成員懷著崇敬之心,走訪了鐵道兵研究者、愛好者楊立剛老師,圍繞鐵道兵精神及當代傳承展開深入交流。楊老師以親身見聞與深刻洞察,為實踐團成員勾勒出鐵道兵群體在艱苦歲月中鑄就的精神豐碑,讓這段崢嶸歷史在青年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鐵道兵的精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精神的生動延續。”楊立剛老師開篇便點明了這一精神內核。他提到,鐵道兵曾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口號,在和平建設時期書寫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傳奇。葉劍英元帥曾用“逢山著路,遇水架橋”概括其使命,而這短短八字背后,是無數戰士用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江河險灘中開辟通途的壯舉。
楊老師特別強調,鐵道兵是和平建設時期犧牲最重的兵種——其犧牲人數遠超陸、海、空三軍。在艱苦的施工條件、簡陋的交通與生活環境下,戰士們面臨著人工打炮、隧道施工等高危作業,“每一條鐵路的貫通,都浸透著鐵道兵的汗水與鮮血”。談及鐵道兵的日常生活,楊老師的講述讓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吃不完的黃豆”,源于部隊流動性強、物資供應有限,而鐵道兵自建農場生產的大豆成了主食——磨豆腐、做豆干,一日三餐不離豆制品,卻無人抱怨;“打不完的豬草”,是戰士們利用施工間隙養豬,只為逢年過節能改善伙食,用勤勞填補物資的匱乏。

(圖為楊立剛老師以及鐵脈薪傳實踐團采訪人員來源:宣發部)
這些細節的背后,是鐵道兵“以苦為樂、甘于奉獻”的寫照。他們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既肩負鐵路建設的重任,又自力更生解決生存難題,用雙手在荒蕪中開辟希望,將“小我”融入國家建設的“大我”。“現在的物質條件遠勝當年,但鐵道兵精神永不過時!”楊老師對青年們寄予深切期望。他認為,當代大學生與新青年應從鐵道兵故事中汲取三點力量:堅守初心,勇擔責任,像鐵道兵“逢山開路”般直面挑戰,在學習與工作中錘煉本領,將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發展與國家需要;不畏艱苦,腳踏實地,摒棄浮躁,以“一不怕苦”的韌勁克服困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凡業績;傳承奉獻,甘于付出,學習鐵道兵“舍小家為大家”的格局,在履行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中踐行擔當。
“鐵道兵用生命詮釋了‘奮斗’二字,青年一代更應讓這種精神在新時代延續。”楊老師的話語,讓鐵脈薪傳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鐵道兵精神不是陳列的歷史,而是激勵后人的精神火炬。
此次專訪,不僅讓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成員觸摸到了鐵道兵歷史的溫熱肌理,更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剛毅品格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進基因,在青春心底扎下了深根。誠如楊立剛老師所言,對鐵道兵精神的接力傳承,既是對長眠先烈最厚重的告慰,更是當代青年擎起時代使命、續寫華章最堅實的底氣。

(圖為楊立剛老師以及鐵脈薪傳實踐團采訪人員來源:宣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