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發青年創造力、服務鄉村振興為目標,7月18日上午,高塘青年座談會在“碧海紅帆”綜合服務中心順利召開。活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通過提升實踐大學生的家鄉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青年創業就業活力。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海韻文耕小分隊與當地返鄉大學生圍繞非遺文旅開發、漁業產業升級、村莊建設提質等內容深入交流,獻言獻策,為高塘島鄉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一、活動伊始:話桑梓事,知鄉土情
座談會啟動之際,高塘島鄉團委書記邵書豪熱情歡迎大學生們的到來,呼吁眾人暢所欲言,為家鄉發展貢獻青春才智。現場氛圍迅速輕松,互動逐漸頻繁。隨后,組織委員姚委員介紹該鄉情況:1875年由三島圍墾而成,現有三五村、金高椅村等特色村落,紅美人、海鴨蛋等“五紅”產業已成為當地名片。詳實的介紹為后續討論打下基礎。
二、多維建言:直面痛點,助力發展
討論環節,眾人結合調研與體驗,從多維度剖析問題、提出方案,交流熱烈而深入。
關于交通,實踐團隊汪同學提到,“出島難是繞不開的坎。”隊員們結合一周經歷感慨:公交車班次稀疏,滴滴打車因返程成本額外加價,“交通不暢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和游客往來”。因此,她建議是否可以增設班車、縮短間隔時間、開設共享單車等舉措,讓出行更高效。姚委員對此深表認同,坦言交通是高塘當前發展的主要短板,這導致大量工業也無法進駐。未來,政府也將結合實際情況,推動更加便民的交通建設。聞同學則將目光投向方言保護:“村里老人說著地道方言,孩子們卻大多聽不懂,這是文化斷層的信號。”他呼吁重視非遺傳承,讓方言等本土文化“活”下去。
漁業方面,團隊成員表達了擔憂:訪談中發現,當地漁民普遍不愿后代繼承家業,漁業未來走向成疑。眾人圍繞轉型展開討論,提出發展休閑漁業、延伸加工產業鏈、借鑒共富工坊模式等思路,現場思維碰撞激烈。被問及政府如何推動一體化建設時,邵書豪書記坦言:“部分居民受傳統觀念影響,協作意識不強,我們正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帶動逐步改善,后續會持續推進。”
高塘島雖有短板,卻擁有豐富自然資源。正如姚委員所言:“高塘島是一塊未開發的寶地。”大家對旅游業升級的建議尤為具體:開發近海潛水等新奇項目;加強景點聯動與資源整合;完善花岙島配套設施,提升游客體驗;設計專門研學路線推動產學研融合……這些想法既立足高塘資源特色,又貼合當下旅游消費趨勢,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打開了新思路。
三、青春愿景:規劃前路,攜手向前
臨近座談會結束,話題聚焦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上。“先考研還是先工作?”的探討觸動了眾人的心弦,每種選擇的背后,都承載著青年對成長的思索和對未來的期盼。這場橫跨“鄉村發展”與“個人成長”的交流,讓青春力量與鄉土情懷緊密交織在一起。。
四、參觀綜合服務中心:感受發展脈動
隨著會議結束,姚委員與邵書記帶領大家參觀“碧海紅帆”綜合服務中心。其“碧海”二字呼應海洋漁業主導的產業屬性,“紅帆”則寓意黨建引領的發展方向。一行人先后參觀海上紅帆黨支部、漁民議事廳、紅帆書吧等區域,結合現場講解與實地觀察,對當地經濟魚類產業生態、漁場分布格局及漁船技術等有了更鮮活的認識,進一步體會到高塘島鄉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與獨特魅力。
此次將座談會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安排,意義深遠。它不僅讓實踐團成員能為高塘島鄉發展出謀劃策,更讓他們近距離領略了當地的歷史文化魅力。團隊把一周的調研成果,通過提出建議轉化為助力鄉村發展的思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共進。未來,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將帶著這份鄉土認知與擔當繼續探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