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紅色足跡,青春接力傳承。為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時代責任感,7月18日到19日,山東理工大學向日葵暑期社會實踐團懷著肅穆崇敬之心,走進位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的石麟山烈士陵園,開展一場以紅色家書為紐帶的莊嚴肅穆的緬懷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走進石麟山烈士陵園。山東理工大學林予淳提供
青山松柏銘忠魂,陵園對話傳薪火 青山巍巍銘忠骨,松柏蒼蒼守英魂。濟南市長清區石麟山烈士陵園靜臥于石麟山南麓,背依層巒疊嶂,前望沃野平疇。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安息著百余位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英勇捐軀的烈士,他們的英魂與山河同在,精神與日月同輝。每一方墓碑,都是一部用生命寫就的史詩;每一件遺物,都是一顆赤誠初心的見證。這里不僅是緬懷先烈的圣地,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紅色課堂,以無聲的教誨傳承著信仰的力量,激勵著后人砥礪前行。
踏訪陵園初晤賢達,對話英烈共話傳承。實踐團成員與石麟山烈士陵園的領導進行了親切而莊重的交流。陵園領導詳細介紹了陵園的歷史沿革、烈士事跡以及紅色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特別強調了紅色家書作為連接先烈與時代的精神紐帶,對于青年成長的特殊意義,希望同學們能從家書中讀懂信仰的力量。交流結束后,全體成員在革命英雄事跡展覽館前合影留念,將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定格成永恒的記憶。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革命英雄事跡展覽館前合影。山東理工大學賈凱宜提供
遺物無聲訴忠烈,家書有字礪初心 "史冊凝壯志,遺物見丹心。"在李偉主任的引領下,實踐團成員步入革命英雄事跡展覽館參觀學習。李偉主任依托展館內的書信手稿、戰斗遺物等珍貴史料,深情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烈士們的抗爭歷程與精神風貌。其中,蔡振華烈士的展區尤為撼動人心,展柜中泛黃的家書、磨損的軍用水壺、斑駁的鋼槍,無聲地訴說著他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仰、沖鋒在前的英雄事跡。實踐團成員們駐足良久,屏息凝神,于家書字句間感受著他對家人的無盡眷戀與對革命的忠誠,隨后共同瞻仰了展館中央的烈士紀念墻,墻上鐫刻的每一個英名,都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燈塔,永恒照亮青年奮進的航程。
圖為李偉主任為實踐團成員講解。山東理工大學林予淳提供
青衿凈域表虔敬,赤子回書諾擔當 躬身祭英烈,凈碑寄哀思。次日,實踐團成員以實際行動深切緬懷先烈,分組開展陵園清潔與祭掃活動。同學們手持掃帚、抹布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拔除墓碑旁雜草,清掃落葉,拂去塵埃,讓每一處安息之地都潔凈無瑕、莊嚴肅穆;輕緩的擦拭中,‘烈士之墓’與先烈英名重現光華。勞動全程,無人喧嘩,唯有輕柔的動作與深沉的敬意流淌其間,仿佛生怕驚擾了長眠的忠魂。清潔禮畢,成員們將精心準備的“給烈士家書的回信”輕輕放在墓碑前——信中飽含對先烈犧牲的感恩、理想信念的思考,更有青年一代“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莊嚴承諾。繼而,全體成員于烈士紀念碑前肅立,垂首默哀三分鐘。默哀時刻,山風低徊,松濤輕和,天地靜穆。成員們在心中與先烈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感受著這用生命換來的和平歲月,方知和平非天賜,皆是英魂血鑄成。
圖為實踐團成員開展陵園清潔與祭掃。山東理工大學林予淳提供
紅色家書,既是紙短情長的血脈紐帶,更是字字千鈞的信仰豐碑——字里行間有對父母的牽掛、對妻兒的不舍,更有“為民族解放而戰,雖死不悔”的堅定信念。在物質充盈的和平年代,當代青年或許已難體會戰火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刻骨思念,更難想象先烈們寫下"此去恐成永訣"時的毅然決然。而展館中烈士家書中“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字句,讓我們深切明白:所謂英雄,并非生來無畏,而是在家國大義面前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所謂信仰,并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在生死抉擇時支撐他們挺身而出的精神脊梁。
圖為實踐團成員呈遞給烈士家書的回信。山東理工大學賈凱宜提供
躬身實踐淬星火,紅色基因礪擔當。此次石麟山之行,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悟到:傳承紅色基因,絕非空洞的口號,而需熔鑄于日常學習的孜孜以求,踐行于生活實踐的初心如磐,擔當于時代大潮的浪尖風口。紅色家書中的初心之光,必將照亮青年前行的步履;先烈以熱血守護的家國山河,終將由青年奮楫揚帆、筑夢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