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對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求,7月4日,巢湖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綠動智行”新能源汽車產業調研團赴合肥開展實踐調研。團隊先后走訪合肥寶泉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與怡豐自動化科技(合肥)有限公司,通過實地考察先進制造技術與智能物流系統,探索產業升級路徑,為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搭建實踐橋梁。
師生與企業領導合影
雙企走訪:觸摸產業升級的雙引擎 在寶泉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師生們首先通過安全參觀視頻筑牢生產安全意識。步入生產車間,鋁合金材料在智能化設備中流轉加工的全鏈條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從原材料特性分析、模具開發精度控制到成品組裝工藝的全流程,重點介紹輕量化技術如何通過結構優化與材料創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減重增效,為“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撐。在產品展示區,企業案例生動詮釋了輕量化部件對交通產業低碳轉型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調研團在怡豐工業園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智能物流血脈”。在怡豐自動化的現代化展廳與智慧物流實驗室,師生沉浸式體驗了自動化立體倉庫、AGV智能搬運機器人等核心裝備。企業技術負責人揭示了智能倉儲與物流系統在電池包、電機等關鍵部件生產中的應用邏輯,展現了智能制造裝備作為產業“幕后英雄”的關鍵價值。
圖為企業管理人員與師生交流
圖為技術人員為我們介紹零部件
產教對話:解構人才需求的新坐標 在雙企交流環節,調研團與企業技術骨干、管理人員展開深度對話。寶泉輕量化的工程師以鋁合金壓鑄工藝為例,剖析了先進制造領域的技術難點與創新方向;怡豐自動化的研發團隊則分享了智能物流系統在適配新能源汽車柔性生產時面臨的挑戰。
針對人才培養,怡豐自動化HR的觀點引發關注:“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機械+智能+綠色’的復合型人才。除機械設計基礎外,機器人技術、工業物聯網、Python/PLC編程等技能,以及系統集成思維,都是就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這一反饋為學院優化課程體系提供了直接依據,也讓學生明確了“專業學習—產業需求”的銜接點。
機械工程學院周老師表示:“走訪輕量化技術與智能物流兩大領域,正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產業鏈中技術集成的多元維度。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戰略背景下,高校必須培養能駕馭‘綠色制造’與‘智能裝備’雙輪的工程人才。”
實踐賦能:錨定育人改革的新方向 此次雙企調研成為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生動課堂。參與學生感慨:“在寶泉看到材料創新如何重塑汽車零部件,在怡豐理解了物流自動化對生產效率的顛覆,這讓我們對‘機械工程’的專業價值有了立體認知。”不少學生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強化跨學科知識學習,主動對接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等前沿領域。
后續可能將與兩家企業共建實習基地,推動“產學研用”協同:一方面聯合開發輕量化技術與智能物流相關課題,另一方面將企業真實項目融入教學,通過“課程實訓+企業實踐”雙軌模式,培養具備系統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調研團還將形成專題報告,為地方產業政策制定提供高校視角的參考建議。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的當下,巢湖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此次調研,既是對“新質生產力”的探索之旅,也是高校教育主動適配產業變革的務實之舉。通過雙企聯動的實踐育人模式,學院正為安徽新能源汽車首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智行合一”的人才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