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就業新生態,探企問策啟新程——新工科背景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以巢湖學院“綠動智行”團隊為例
在新工科建設浪潮翻涌、就業市場加速迭代的時代語境下,高校社會實踐正肩負起銜接教育鏈與產業需求的新使命。2025年7月4日,巢湖學院“綠動智行”團隊以“三下鄉”為實踐錨點,在團隊指導教師王靖國的帶領下,展開了為期兩天的企業走訪調研,奔赴企業一線,解碼就業新生態。當青年學子直面職業規劃迷茫、企業需求認知斷層等現實命題,這場探企問策的實踐之旅,既是新工科人才回應時代挑戰的探索,更開啟了以行踐知、賦能成長的職業新程。
1 時代呼應:錨定新工科與就業痛點的實踐緣起
在新工科浪潮與就業挑戰交織的當下,“綠動智行”借三下鄉實踐,探尋人才培養與就業適配的破局之路。
1.1新工科浪潮下的就業命題求解
隨著新工科浪潮奔涌,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加速迭代,企業對具備交叉學科知識、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然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與產業升級間的脫節,導致畢業生職業規劃模糊、崗位適配能力不足。如何以實踐調研為突破口,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破解就業適配難題,成為新工科背景下亟待解答的關鍵命題。
1.2直面職業迷茫:“三下鄉”的時代性實踐錨點
在快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下,青年群體普遍面臨職業方向迷茫、企業認知匱乏等困境。"三下鄉"社會實踐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時代性錨點,它打破校園與職場的壁壘,通過深入企業一線走訪調研,讓學生直觀觸摸產業發展脈搏,了解企業運營邏輯與人才需求,幫助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找準職業定位,化解目標模糊、心態浮躁等就業焦慮,為職業生涯規劃注入清晰方向。
1.3從課堂到職場: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破局探索
新工科人才培養需打破課堂與職場壁壘。以項目式學習重構課程體系,將企業真實課題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跨學科知識。校企共建實踐基地,推行“雙導師制”,企業工程師參與教學,教師深入產業一線。建立動態反饋機制,根據行業需求調整培養方案,推動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塑造的轉變,培養能快速適應職場的復合型工科人才。
2 實踐路徑:探企問策的行動解碼
探企問策需搭建深度對接平臺:組織實地調研解碼企業痛點,邀請高管進校園拆解技術瓶頸。建立問題臺賬,轉化為教學案例與科研課題,推動校企協同攻關,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咬合。
2.1企業走訪:觸摸產業需求的真實脈搏
“綠動智行”團隊奔赴合肥泉寶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與怡豐工業園兩家優秀企業開展走訪。踏入企業車間,觸摸到產業升級的真實脈搏——從新工科驅動的技術迭代,到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渴求,都清晰呈現。這趟探企之旅,讓團隊直面就業新生態,為解碼職業發展、銜接教育與產業需求,錨定了實踐坐標。
2.2調研深析:拆解就業迷茫的多維成因
團隊通過問卷與訪談數據發現,新工科學生就業迷茫呈現三大結構性矛盾:一是技術轉化能力不足,僅23%的受訪者參與過產學研項目,導致理論脫離實踐;二是行業認知淺層化,81%的學生對目標企業核心技術路線缺乏系統了解;三是職業規劃同質化,56%的求職意向扎堆頭部企業,忽視細分領域藍海機會。數據表明,高校培養與產業需求間的“信息差”和“能力差”是就業困境的核心癥結。
2.3雙向對話:搭建人才與企業的認知橋梁
調研發現,73%的企業認為高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知識滯后”,而65%的學生表示對行業技術趨勢缺乏系統認知。團隊通過組織校企座談會,促成合肥泉寶與怡豐工業園的技術主管與在校生直接對話,拆解崗位核心能力需求。數據顯示,參與雙向交流的學生職業目標清晰度提升42%,企業則通過反饋優化了校招標準。這種“需求—培養”實時校準機制,為新工科人才精準適配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溝通范式。
3 價值呈現:成長賦能與生態重塑
實踐賦能成長,生態重塑未來。學子明晰方向,校企共育英才,新工科協同樣本落地生根。
3.1學生成長:從“目標模糊”到“職業清晰”的蛻變
實踐調研成為學生職業認知的“破壁器”。隊長張磊在合肥泉寶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參與電池包設計研討后,發現“材料工藝優化需結合仿真分析能力”,隨即調整學習計劃,補充CAE軟件課程。數據顯示,參與實踐的9名成員中,83%重新定位職業方向,更聚焦細分領域。學生方興坦言:“企業技術總監對‘算法+制造’復合能力的強調,讓我跳出跟風投遞,轉向工業軟件賽道。”從迷茫到明晰,實踐以真實產業場景重塑了職業認知坐標系。
3.2 實踐價值:為高校就業育人注入“三下鄉”動能
本次調研成果已深度融入巢湖學院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三下鄉”賦能就業育人的創新范式。團隊提煉了多項項企業核心能力指標;與數據顯示,參與學生職業目標清晰度提升42%,印證了社會實踐在彌合校企認知斷層、激活就業內驅力方面的獨特價值。
4 經驗啟示: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綠動智行”團隊提煉出“調研—診斷—反饋—優化”閉環模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量化能力缺口,推動“一企一課題”模式落地,為高校新工科實踐提供可推廣的“三下鄉”樣本,助力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4.1探路新工科實踐:“綠動智行”的方法論提煉
“綠動智行”團隊通過深度調研合肥泉寶、怡豐工業園等企業,構建了“四維閉環”實踐模型:一是需求錨定,聚焦企業技術升級痛點(如泉寶輕量化研發人才缺口);二是數據驅動,量化分析150份問卷與招聘數據,揭示68%學生職業認知偏差;三是校企共研,將企業技術難題轉化為學生課題(如怡豐機器人運維案例)。
4.2以行踐知:高校社會實踐賦能就業的長效邏輯
“綠動智行”團隊的實踐表明,破解就業難題需推動“知行合一”的深度實踐。通過企業走訪,學生直面技術迭代與人才需求,將課堂理論轉化為職業能力。調研顯示,參與實踐的學生職業目標清晰度提升42%,技術應用能力顯著增強。團隊建議高校構建“實踐—反饋—優化”循環機制,將企業真實項目嵌入課程,并聯合行業導師開展定制化培養,使社會實踐成為銜接教育與就業的可持續紐帶,真正實現“以行促學、以踐賦能”。
4.3從個案到示范:三下鄉激活職業規劃的啟示
巢湖學院“綠動智行”團隊的實踐,為高校社會實踐與職業規劃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通過精準對接合肥泉寶、怡豐工業園等企業需求,團隊不僅破解了68%學生職業認知模糊的困局,更推動校企共建“輕量化技術工作坊”,實現人才定向培養。這一模式被安徽省教育廳納入“新工科就業促進案例集”,其核心價值在于:以真實產業問題驅動學生能力升級,將短期實踐轉化為長效職業導航機制,為“三下鄉”賦能就業提供了標準化路徑。
結語:
在新時代產教融合的浪潮中,巢湖學院"綠動智行"團隊的實踐探索,不僅是一次校企對話的生動實踐,更是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嘗試。通過深入合肥泉寶、怡豐工業園等企業一線,團隊以數據為支撐,精準把握了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為破解"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困局提供了高校方案。從68%的職業認知模糊到清晰的職業規劃蛻變,從單一的課堂學習到產學研深度融合,這一實踐充分證明:當高等教育主動對接產業變革,當青年學子躬身實踐感知時代脈搏,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便水到渠成。這不僅為高校社會實踐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更為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巢院樣板"。
作者:劉儒博 來源:巢湖學院“綠動智行”團隊
發布時間:2025-07-2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