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流新篇,工商文化青年說。作為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唯一一座城市,無錫的“龜背殼”形古運河不僅是地理符號,更是工商文化的孕育之地。江南大學商學院“志青春·與國同行”運河織金實踐團走出校門,赴無錫、揚州、杭州等地,通過專家訪談、企業走訪、史料研讀等方式,解碼運河與城市共生的密碼,探尋運河工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學思賦能
01
從歷史縱深解碼“運河工商基因”
“無錫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這是它區別于其他運河城市的核心特質。”江南文化研究院、無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南大學歷史研究院副院長劉大禹教授的解讀,為實踐團打開了認知切口。在座談中,劉大禹教授以“運河穿城而過”的地理特質為鑰,詳細解析無錫區別于其他運河城市的關鍵:當其他城市借運河發展消費經濟時,這里已依托水道建起工業體系,棉花、面粉經運河流轉,催生出近代工商業版圖。
為進一步感知運河歷史文化,實踐團走訪孫冶方紀念館,并拜訪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張建清老師。訪談中,張建清老師展示了他珍藏的大運河史料,讓歷史變得更加可觸可感。清代“錫豐堆棧單”記載著糧商憑倉單貸款的金融智慧,1948年《無錫工商大集》收錄上千家企業名錄......而這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商業印記,在無錫民族工商業博物館里有了更系統的呈現,館內陳列的榮氏家族早期經營賬本、業勤紗廠留存的老式紡織機器、近代糧行與運河碼頭關聯的運輸單據等實物,與張建清老師分享的檔案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從“物流+金融”的古代創新,到機器轟鳴的現代工廠,運河饋贈的不僅是運輸便利,更是“敢闖敢試”的精神內核。

政企走訪
02
在現代實踐中看見“運河新生命力”
歷史的基因,正在當代無錫續寫新的故事。為探尋本土企業與運河共生的“經濟密碼”,實踐團走進扎根無錫的本土企業——雙歡電氣。走訪調研中,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從最初依托運河降低物流成本,到如今布局全國市場,“便利交通催生的開拓意識”早已融入企業發展理念。
此外,為進一步解碼千年運河的“活力密碼”,實踐團走訪無錫市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聚焦“運河文化如何‘活’起來”開展座談。無錫城投負責人以古運河夜游項目為例,詳細介紹了大運河沿線工業遺址的活化利用實踐路徑。“我們把榮氏家族舊址、業勤紗廠、儲業公所等工商文保點位串成線路,用燈光秀和講解還原‘實業救國’的故事。如今,這條融入工商記憶的夜游線路,已經成為年輕人必經的‘網紅打卡地’。”
座談交流現場

青年傳播
03
讓運河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表達”
除實地調研外,實踐團成員還積極與“錦繡江蘇”項目聯動,以運河為媒向世界傳播青年聲音。在與世界各國青年學子的交流中,他們化身文化講解員,向外國友人介紹米倉因運河而聚糧、漢白玉長廊因文旅而煥彩、儲業公所因創新而續章的工商故事。他們用青年視角創新傳播范式,讓運河工商文化突破地域邊界,像流動的運河水一般,帶著無錫的工業記憶,在跨國交流中,讓世界聽見中國運河的千年商脈故事。

從千年商脈的歷史解碼到現代實踐的活力探尋,江南大學商學院“志青春·與國同行”運河織金實踐團的無錫段之行,不僅是一次對運河工商文化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場“理論認知”與“在地實踐”的生動對話。成員們在史料中觸摸商業智慧,在企業里見證精神傳承,在文旅場景中看見文化新生,深刻體會到了運河與城市共生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