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隊赴勝利油田華八井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活動。作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里程碑,1961年4月16日,華八井噴涌出華北平原第一股工業油流,徹底打破"中國貧油論"的論斷。
在紀念碑廣場,斑駁的"功勛井"標牌記錄著創業艱辛。展館實物生動再現歷史:磨損嚴重的牛皮手套、手繪地質圖紙、簡易焊接的井架配件,無聲訴說著三年困難時期石油工人的堅韌——他們曾肩扛手抬運送設備,在零下嚴寒中堅持鉆探。
智慧油田展區呈現新時代轉型:無人機巡檢系統實時回傳油井數據,三維地質模型精準定位油藏分布。"老一輩用身體征服井噴,我們用數據優化開采",青年工程師的宣言彰顯技術傳承,F場展示的國產智能鉆機模型,印證我國石油裝備邁向高端制造。
在"石油英模"展墻前,團隊成員向李長嶺烈士敬獻鮮花。這位19歲通信兵在1950年石油勘探中為保護資料英勇犧牲。老黨員王師傅現場講述:"當年結婚聘禮是原油樣本瓶,石油就是石油人的血脈。"
返程途中,教育基地負責人表示:"華八井雖已停產,但其精神持續滋養著新時代能源戰線。去年這里接待研學團體182批次,成為青少年勞動教育的重要陣地。"
今日所見所聞深刻詮釋了"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內涵。從人拉肩扛的創業年代到數字驅動的智慧油田,三代石油人用實干詮釋擔當。這份艱苦奮斗、科技報國的精神財富,正通過這樣的實踐教育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