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文化實踐相結合,7月15日至17日,我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調研團隊一行人,專程走進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的中國陶瓷琉璃館,開啟了一場解碼陶琉文化基因、體悟歷史文明底蘊的實踐研學之旅。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讓團隊成員在觸摸歷史脈絡中增強文化自信,將思政理論學習融入鮮活的文化實踐。
這座被譽為“陶琉藝術百科全書”的文化殿堂,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其25個專業展廳如同串聯起的文化珍珠,其中12個陶瓷展廳系統展現從遠古陶器到現代陶瓷的演變歷程,5個琉璃展廳呈現琉璃工藝的璀璨成就,5個綜合展廳梳理陶琉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聯,3 個臨時展廳則聚焦當代陶琉藝術創新成果。2萬平方米的展陳空間通過精心的主題策劃與場景布置,為團隊成員構建起從歷史溯源到工藝解析、再到文化傳承的立體認知體系,漫步其間,仿佛置身于一部流動的陶琉文化史。
作為齊國故都的核心區域,淄博的制陶業自周王朝太公封齊后便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與技術積累步入發展快車道。在古齊廳的沉浸式展陳空間里,團隊成員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駐足凝視一件件珍貴的周代陶器:陶制盔形器的內壁仍可見鹽漬殘留的痕跡,其獨特的造型設計與密集的紋路,生動展現了齊國煮鹽業規模化生產的場景,這套支撐齊國經濟崛起的產業遺存,讓大家直觀理解了“因鹽興邦”的歷史邏輯與經濟智慧;陶匜與陶盤組成的禮器組合,通過器物的大小配比、紋飾寓意,清晰還原了古代祭祀與宴飲中“沃盥之禮”的儀軌細節,體現著古人“禮始于盥”的禮儀觀念;素面陶豆以簡潔樸素的造型傳遞著“食器尚儉”的古樸美德,其規整的器形與實用的設計,展現了先民“器以載道”的生活哲學;饕餮紋瓦當的精美紋樣,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更印證著《考工記》中“輪人制瓦”的工藝記載,反映出當時手工業的高超水平;獸足陶鼎根據形制大小形成的序列,具象化了“列鼎而食”的周代禮制等級制度,是研究古代社會結構的重要實物佐證;編列有序的陶甬鐘雖歷經千年滄桑,但其精確的音律設計仍能讓人聯想到《詩經》中“鐘鼓樂之”的雅樂旋律,展現了齊國發達的音樂文化。這些跨越三千年的文物,如同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坐標,成為團隊研讀齊國社會形態、禮儀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生動教材。
一樓序廳的數字化互動“魔墻”系統,堪稱傳統展陳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典范,讓古老的陶琉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團隊成員紛紛上前體驗,通過觸屏交互在虛擬空間中 360 度觀賞館藏珍品的細微紋路,借助AR技術直觀“拆解”陶器從制坯、施釉到燒制的完整流程,甚至能通過模擬系統嘗試設計簡單的陶器紋樣。這種打破時空界限的展陳方式,將“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理念落到了實處,使“讓文物說話,講淄博故事”有了更生動、更具參與感的表達。前沿數字播控技術的應用,不僅實現了文物信息的高效傳遞,更構建起“感知—探究—共鳴”的新型學習路徑,讓團隊成員在互動體驗中加深了對陶琉工藝的理解與熱愛。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講解、數字互動、小組討論等多元形式,系統掌握了陶琉工藝從原料選取、成型技法到裝飾藝術的發展譜系。大家在親手觸摸陶土樣本、觀察琉璃燒制視頻資料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這些精美器物不僅是高超工藝的載體,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結晶,承載著先民的智慧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