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賦能解農憂 青春實踐助振興
“金融服務要真正沉到田間地頭,才能破解農業發展資金難題。”這是實踐團成員與農戶交流時發出的感慨。為響應習總書記“增強金融服務普惠性、可及性”的重要指示,破解調水工程背景下傳統金融與農業新需求適配不足困境,8月11日至19日,“融通城鄉·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淮安,探尋金融“活水”滋養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漣水探痛點:找準金融服務“堵點”
實踐團首站走進漣水縣鄉鎮,與干部、農戶面對面交流。“想擴大種植規模,但沒有像樣的抵押物,沒法通過貸款申請。”一位村民的話,道出當地農業經營困境。
通過問卷統計與深度訪談,實踐團梳理出當地農業發展的金融痛點:“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整合數據,提出“簡化審批流程、擴大抵押物范圍、推出農業專項利率”等建議,為搭建“金融產品-調水農業”匹配機制提供初步思路。
洪澤破盲區: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洪澤區,實踐團發現當地種植大戶通過“節水貸”,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成為金融賦能農業的生動案例。但也發現不少農戶對“節水貸”等專項產品一無所知,這讓實踐團意識到政策宣傳的重要性。
為此,實踐團立即行動,在村落分發科普傳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專項貸款的申請條件和流程。
盱眙謀對策:定制產業發展“金融方案”
在盱眙縣村委會的專題座談會上,實踐團與村委會圍繞“稻蝦共生”模式,展開討論:如何用金融工具支持節水設施升級?如何設計與養殖周期匹配的還款方案?經過3個多小時的頭腦風暴,實踐團最終形成一套可行方案:政府聯合企業設立“節水技術改造補貼資金”,降低農戶升級成本。
此次淮安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既需要金融“活水”精準滴灌,也需要水資源高效配置“硬核”支撐。實踐團將繼續梳理調研數據,完善金融方案,推動金融資源下沉鄉村,以青春力量破解農業發展堵點,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
來源:河海大學“融通城鄉 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實踐調研團
發布時間:2025-09-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