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精神:歷史的載體,文化的認同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為研讀和弘揚工匠精神,南京工業大學數理科學學院“瓷的精神”之景德鎮調研小分隊到達江西省景德鎮市,開展了為期4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以“建筑承載歷史,陶瓷傳承文明”和“學習陶藝文化,提高文化認同”為雙主線,并結合了“傳承陶瓷文化 ,弘揚工匠精神”為宗旨的手工實戰。
建筑承載歷史,陶瓷傳承文明
作為本次社會實踐項目的首站,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不僅是元、明、清三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還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千年窯燒,薪火相傳,隊員們探訪發掘遺址,從陶瓷碎片中拼湊出世界制瓷業的發展巔峰。隊員們不但遇見了“千年瓷都之源”景德鎮御窯遺址的前世今生,而且觸摸到這片土地里沉睡千年的歷史脈絡,隊員們也因此感動于中華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散發的安靜有力的歲月。

第二站隊員們來到了老舊的雕塑瓷廠,它如今以園林建筑群的形式華麗地轉變成文化創意產業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改革、蛻變,雕塑瓷廠成為景德鎮轉型最為成功的老廠。隊員們走在街巷,觸摸古建筑,聆聽新聲音,比起博物館里帶著歲月痕跡的種種物件,那些富有設計感的現代陶瓷,融入了古典與現代,更具有生命力,更貼近生活,更能感知中國陶瓷的古往今來。

建筑是有溫度的,它們就像是凝固了的音樂,見證著城市的滄桑巨變,歷史與我們漸行漸遠,這些老建筑依舊站在原地,為我們講述著景德鎮的故事。隨后,隊員們依次前往了陶溪川、古窯民俗博覽區以及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陶溪川的開放創新,古窯民俗博覽區的現代活力,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歷史與文化,一次次地震撼了隊員們的內心,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了瓷都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習陶藝文化,增強文化認同
中國的陶瓷文化藝術作品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以及獨創性的特點,能夠讓欣賞者充分感受到陶瓷創作產品的藝術設計之美。一個好的陶瓷藝術作品融入了創作者自我獨有的生活體驗、思想內涵、人文精神,是被鑄造了靈魂的美學作品。《陶說》中記載:“畫器調色,與畫家有所不同,器皿之上著色,必出火而后定。”可見,想要賦予作品靈魂,匠人的工藝水平必須經得起考驗。

懷著學習的心態,隊員們前往了徐旺貴先生工作室。徐旺貴先生是中國美術陶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徐旺貴先生擅長青花,工作室中布滿了青花瓷板畫,胎是珍珠白,鋒是孔雀藍,丹青妙筆,青花淡描,朦朧了一蓑煙雨。在徐旺貴先生的講解中,隊員們了解到青花瓷的前世今生。青花瓷的演變歷程激起了隊員們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堅定了隊員們完成本次暑期實踐的決心。

第二站是況冬茍先生工作室,況冬茍先生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就職于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他的作品既有國畫韻味,又有瓷畫特點;用筆潑辣,又不失細膩;構圖簡潔,又不乏大氣;既具有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傳統特點,又具有時代的光彩和個人特點,蘊含著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況先生從構圖,繪畫,上色,上釉,燒制等瓷板畫制作流程為同學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
20日下午,指導老師帶領隊員前往浮梁縣安生陶瓷工作室,學習現代陶藝的制作。譚玉旋女士盛情接待了調研小隊一行人,并以花盆為例為大家介紹了陶瓷制作的流程,并現場教授同學陶瓷繪畫,為接下來同學們的創作打下基礎。
傳承陶瓷文化 ,弘揚工匠精神
社會實踐接近尾聲,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結合自身成長經歷進行陶瓷創作,有的隊員畫出了內心的一朵花,世間悲喜萬般,一念一花開,一花一世界,讓我們看見每一朵花開都有其意義;有的隊員畫出了可愛的小動物、游戲標志等,也有的隊員有的隊員通過陶瓷繪畫紀念南京工業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和珍貴美好的校園時光。
小結
通過本次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在對景德鎮歷史的層層解讀中,找尋陶瓷工藝的發展,發現陶瓷對于景德鎮、對于中國、甚至對于世界的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在對陶瓷的深入了解中,學生會激發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在愛國情懷的熏陶下,逐漸確立起正確的三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