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東大學威海校區溯源調研團的成員,為了深入了解紅色精神在雄安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實施中的重要作用,8月14日至8月15日,我來到了雄安新區中的千年秀林生態郊野公園開展社會實踐。我走在一片郁郁蔥蔥中,被滿眼青翠的綠所觸動,正如總書記所期望,藍天、碧水、綠樹,藍綠交織的景象正逐步呈現。
八點的清晨,已經有許多護林員在工作,我上前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也在對話中感受到了他們建設這片綠色的使命感,他們笑著說要護好這片林,給大家伙建設出好的生態,他們細心呵護著每一棵樹木,保護著這片藍綠交織的美好景象。他們中有周圍的村民,也有從承德等地來到這里工作的,他們的話語樸實,但其中的精神熾熱,他們的愿望樸實,但其中的信念閃耀。在游覽過程中,我碰見許多悠閑散步的人,他們大多是附近的住戶,在清晨來這片綠色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其中又以老人家居多,他們親切的與我交談,跟我分享這片綠意中蘊藏的愜意溫暖。
我又走到秀林驛站,想起總書記曾登上秀林驛站平臺遠眺,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總書記欣喜地說:“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聽著鳥叫,看著微風吹過樹葉,感觸頗多,深切感悟總書記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又想起塞罕壩,從荒原變林海,再到千年秀林,這一個個綠色奇跡的背后,是一股股的紅色精神在支撐,是那股堅定的使命感,是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讓紅色的種子生根發芽,長出一片郁郁蔥蔥。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要去挖掘、感悟這些紅色基因,善于從身邊尋找發現,努力宣傳紅色文化,盡吾輩所能,以涓滴之力,匯赤色長河,讓其催動我們的前行,灌溉綠色產業的發展。
文:趙若含
排版:楊紹宇
審核:郭睿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