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要“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在農村,每年河道清理時將產生大量疏浚泥,豐收季節又產生大量秸稈,這些固體廢棄物是否合理處置對農村人居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了解鄉村秸稈處理、河道清淤等問題,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的學子們來到了鹽城市大岡鎮豐樂村等地開展了調研活動。
實地走訪探尋秸稈奧妙我國是農業大國,年產秸稈可收集量約8億噸,江蘇作為農業大省,秸稈產量居全國第四,其中鹽城基本農田面積全省最多,據統計,鹽城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超過800萬噸,其中部分有秸稈沒得到合發利用,被棄置、焚燒。為此,“鹽粒子”們走訪多個鄉村開展了有關秸稈處理與利用情況的調研活動,了解了當下秸稈畝產量以及處理方法與利用的基本情況,在與當地村委會的交流中,更好地掌握實際情況,并了解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擾。
了解河道溝渠清淤情況鹽城被稱為“千河之城、萬河之市”,對于鹽城而言,治水不僅是生態問題、民生問題,更是發展之要。全市共有河道2.6萬余條、總長5萬余公里,每年的河道清淤是水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清理疏浚泥方面存在資金不足、人力資源不足、缺乏技術和設備等問題,部分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僅靠當地政府難以完全解決所有問題,更難以對疏浚泥進行資源化利用。在調研的過程中,“鹽粒子”們對農村水環境建設與保護產生了思考,并對河道溝渠的清淤實際需求有了進一步了解。
田間地頭與農村老人暢聊盡管夏日炎炎,依舊有不少的農民在田間辛勤地勞作著,扎根于土地的他們,向同學們講述了不少關于大地的秘密,從他們的口中得知,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基本都使用燃氣、電作為生活燃料,焚燒秸稈在農村大大減少。在調研過程中,同學們還不忘變身成為“科普小達人”,為村里的老人科普焚燒秸稈的危害、河道清淤與治理相關的知識。在與老爺爺、老奶奶聊天的過程中,他們質樸勤勞的精神感染了同學們,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和貼近鄉村生活。
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學院與豐樂村村民委員會簽訂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共建協議,號召更多青春力量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發揮土建類學科優勢,利用專業知識開展疏浚泥生態化處理、秸稈高值化利用、農村區域規劃設計等系列活動,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鹽粒子”們深刻體會到了農村吃苦耐勞的精神氣質,豐富了農業相關知識,也激發了他們做為新時代青年的時代擔當,以飽滿的精神面貌逐夢未來,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出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