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八仙過海隊”在此次寒假期間展開了一次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探索中國礦業大學的歷史足跡并傳承礦大精神。從河南理工大學到四川礦業學院舊址,再到北京和徐州的礦大校園,隊員們穿行于歷史的長河,用腳步丈量校園文化的廣闊,用心靈感悟礦大精神的深度。
2024年1月27日,成員李源浚參觀了同樣起源于焦作路礦學堂的河南理工大學,他首先走進了河南理工大學歷史悠久的圖書館,這里藏有豐富的礦業文獻,悠久的歷史在書頁間輝映。之后,又來到了標志性的體育場,這里曾經舉辦過許多比賽,體現出礦大學子對體育的熱愛和堅韌不拔的體育精神。他感慨道:“我仿佛看到歷史上運動員們的汗水和激情在體育場中交織,共同烙印出礦大精神的堅韌內核。” 本次實踐活動,讓李源浚更深刻地認識到了礦大精神的價值和意義。它不僅僅體現在學科研究和技術力量上,更是一種無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態度。
河南理工大學圖書館
2024年2月3日,成員陳如金參觀了礦大的南湖校區,在參觀過程中,陳如金被礦大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校訓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礦大人精神的真實寫照。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社會實踐中,礦大人都以這種精神激勵自己,不斷追求卓越。此外在文化氛圍方面,礦大南湖校區同樣豐富多彩。校園內的文化活動、社團組織以及學術講座,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他、交流思想的平臺。在這里,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實現個人價值。通過這次參觀,他對中國礦業大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對礦大的敬意與日俱增。這所百年學府將繼續以其獨特的魅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畢業生,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
2024年2月17日,成員裴成棟與李銀橋一同前往徐州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觀察和體驗礦大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氛圍,感受礦大的辦學風格和教育特色。兩位同學在礦大文昌校區的一天,集中了對學校文化和精神的深度學習和理解。他們透過直接參與和體驗,深入領略到礦大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和辦學風格。“礦大的精神,正是其百年文化底蘊的直接體現。它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堅持自我、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永不過時。”裴成棟如是說。他們相信這次的實際體驗,無疑將為他以及他的團隊,在弘揚礦大精神及百年文化上,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
2024年2月20日,成員李世鏞、王熙平和鄒昊踏訪了位于重慶北部的合川區三匯鎮的礦大前址——四川礦業學院,實踐團成員們前往三匯鎮的大山深處,找尋礦大舊址,向當地居民了解過往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由于當時的國內形勢,許多大學從北京遷出,北京礦業學院就在其中,近千名老師,家屬還有學生搬遷到此處。在這座深山里,礦大人與當地人民合作,依靠人力建立起這樣一座由石頭構成的大學。1978年,響應國家號召,人員開始搬遷至江蘇徐州,直到1982年完成搬遷,遺留下學校舊址,移交給川煤五處和十處進行管理。他們深入實地進行實踐調研,對礦大的三匯鎮舊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成員們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了礦大人艱苦奮斗,不怕困難,自強不息的感人精神,并以此為榜樣效仿學習。
四川礦業學院舊址
2024年2月23日,成員許家旺前往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學院路校區,即原來的北京礦業學院實地走訪。在走訪途中,他主要參觀了北礦的校門和民族樓。其中民族樓是該校校園內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物,代表著大學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它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設計和建造,整體上窄下寬,像極了簡化字里的“凸”字,門樓為半橢圓形,門體為褐色木門,整幢樓左右完全對稱,色彩的和諧搭配使其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從北京礦業學院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民族樓始終同礦大師生在一起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參觀完北礦之后,他感慨道:“實踐出真知,歷史塑就未來。無論是徐礦還是北礦,礦大精神都會永遠照亮學子們前行的道路。”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民族樓
在舊址的殘磚碎石間,實踐團隊成員們感受到了前人的奮斗腳步,在校園走廊與講堂中,他們再次聆聽礦大精神的回響。每位隊員的參觀之旅不僅是對礦大環境和歷史的探索,也是對自我的歷練與成長。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深深的敬意以及對先輩們艱苦奮斗精神的贊嘆。這次參觀學習讓實踐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堅強意志和拼搏精神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礦大精神的核心,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他們將以這次實踐為起點,繼續在求學和生活的征途上,發揚和傳承礦大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段社會實踐,成為了礦大學子記憶中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他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