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賦能邊疆文旅!廣西師大實踐團解鎖舊州古鎮民俗新活力
為響應黨的二十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發展部署,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6 日,廣西師范大學 “古韻新探” 實踐團隊奔赴廣西百色市靖西舊州古鎮,以 “挖掘民俗內涵、助推文旅融合” 為目標,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深度社會實踐調研。團隊成員穿梭于古鎮的博物館、古戲臺、風情街與歷史遺址之間,通過與非遺傳承人對話、實地觀察民俗場景,深入挖掘壯族文化的時代價值,為邊疆地區文旅產業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調研首站,實踐團隊走進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在非遺體驗區,專注于繡球編織的黃老師成為了團隊的 “文化導師”。“制作一個繡球,要歷經漿布、繪圖、刺繡、填充、縫合五大核心工序,單是刺繡就包含平針、盤金、打籽等 8 種技法,其中銅鼓紋的對稱繡制最考驗功底,每一針都得精準對齊紋樣中軸線。” 黃老師一邊演示刺繡技巧,一邊向團隊講述繡球的文化變遷:“過去,舊州繡球是壯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如今,繡有‘吉祥如意’‘民族團結’等字樣的繡球,已成為傳遞美好祝福的文化符號。”
團隊成員圍在黃老師身邊,認真記錄工藝細節,還親手嘗試基礎刺繡技法。交流中,黃老師展示的 3 件老式繡球尤為珍貴,繡球紋樣中呈現的農耕勞作、節慶歡慶等壯族生活場景,為團隊后續挖掘文化價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此外,團隊還參觀了博物館內的壯錦、木偶戲等非遺展品,全方位感受舊州民俗文化的豐富魅力。

圖1 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在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與工作人員黃老師學習刺繡
離開博物館,實踐團隊來到舊州古鎮的清代古戲臺。這座青磚木構的建筑雖歷經歲月滄桑,臺側墻壁上的 “將士浮雕” 卻依舊清晰,生動刻畫了古代壯族先民守衛邊疆、協同作戰的英勇場景。據了解,古戲臺曾是壯族山歌對唱、木偶戲表演的重要場所,如今雖不再日常演出,但每逢傳統節慶,當地老人仍會聚集于此,傳唱山歌、講述古鎮歷史。
實踐團隊成員仔細拍攝浮雕細節時發現,將士浮雕中的鎧甲紋樣、兵器樣式,與此前在繡球上見到的銅鼓紋、祥云紋高度呼應。“民俗工藝中藏著鮮活的歷史記憶,這正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 團隊成員感慨道。圍繞 “古戲臺與民俗傳播”,團隊還展開熱烈討論,初步提出在戲臺周邊設置 “山歌故事牌” 的建議,讓游客在參觀古建筑的同時,能直觀了解民俗背后的歷史淵源。
舊州古鎮繡球風情街充滿煙火氣,沿街數十家商鋪掛滿五顏六色的繡球。在這里,實踐團隊遇到了 72 歲的韋奶奶,她在街邊擺攤售賣繡球已有十余年。韋奶奶的攤位上,手工繡球種類豐富 —— 從巴掌大的迷你款到直徑 30 厘米的裝飾款,價格介于 20 元至 120 元之間,均由她和鄰里阿姨們親手制作。
“現在游客更喜歡有新意的文創繡球,像能掛在手機上的小繡球、和熱門游戲聯名的款式都很受歡迎,尤其是游戲聯名款,一天能賣二三十個。” 韋奶奶一邊展示剛賣出的乙游聯名繡球,一邊向團隊介紹。與此同時,團隊在風情街開展問卷調研,回收的 150 余份有效問卷顯示,80% 的游客購買繡球是為了 “留作紀念” 或 “贈送親友”,還有不少游客提出希望古鎮能開設 “繡球制作體驗課”。韋奶奶的小攤位,正是 “民間文化傳承” 與 “旅游消費需求” 完美結合的縮影 —— 手工繡球既守住了文化本真,又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穩定收入,生動詮釋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
圖2 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與韋奶奶交流
圖3 實踐團隊成員觀賞街邊售賣的繡球
調研最后一站,團隊來到瓦氏點將臺。據史料記載,明代瓦氏夫人曾率領壯族 “狼兵” 奔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立下赫赫戰功,她的愛國精神至今仍是舊州文化的核心符號。圍繞 “歷史人物與民俗 IP 打造”,團隊展開深入研討,一致認為可將瓦氏夫人的英雄故事融入繡球文化講解、山歌創作中,讓游客在體驗民俗的過程中,同步感受邊疆人民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
“這次讓我們真正走進邊疆、觸摸文化根脈,既看到了民俗傳承的蓬勃活力,也發現了文旅發展的巨大潛力。” 實踐團隊成員黃柯嵐表示。未來,“古韻新探” 實踐團隊將持續推進 “繡球體驗套餐”“歷史文化講解牌” 等建議落地,助力舊州古鎮實現 “傳統技藝活態傳承” 與 “旅游經濟提質增效” 的雙向共贏。以青春之名解碼民俗密碼,用實際行動響應黨的二十大精神,廣西師大青年正以擔當與智慧,為邊疆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圖4 “古韻新探”實踐團隊在舊州古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