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守護夢之隊社會實踐小組雙減”對于農村孩子,到底減去了什么?
下午放學后,李冉在大棚中一盞昏黃的小燈泡下學習。“從來沒見他出來玩過。”同村的小伙伴胡小丹說。李冉的奶奶總是在他一放學后就說:“你趕緊去給我寫作業。”“在農村,讀書是唯一出去的辦法”——這幾乎是每個農村家庭的共識。“學習不好,不好就跟我和他爹一樣下來干活,上技校(職業學校)也沒有用,還不是要給人打工。”一位家長說到。這就像那個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娶妻、生子、放羊。而讀書,則是打破這個輪回的唯一方式。所以不論孩子怎么想,家長們總是抱著“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讀書”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在農村家長中似乎格外強烈,也更為偏執。王凱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遭到父母的“雙人混合打”,父母也很有理由“我們辛辛苦苦供他念書,他就考這點兒分數?!”
曲阜師范大學守護夢之隊社會實踐小組深入山東、安徽多地農村走訪,小組成員也大都來自農村,他們以大學生的身份重新回到家鄉農村的中小學,來看看雙減這個“新生兒”呱呱墜地的第一個寒假,給農村的孩子們、老師們、家長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減不減的,家庭教育很關鍵。”一位70多歲的農村老婆婆在受訪時說到。這種意識,在小組成員調查的農村之中鮮有聽聞,更多家長是像王凱父母那樣,堅持“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稟賦、身心發展狀況缺乏了解,只看重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同時,雙減之后學科類輔導機構銳減,家庭教育的權重加大,原生家庭差異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影響是否會更大?
除家庭外,學生全方面的發展,需要社會的配套教育共享資源。少年宮、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研學旅游、各式各樣的興趣特長班,這些在城市中常見的事物,在許多農村地區普及率較低。而各類群體對雙減看法不一。雙減政策和你們考學沒有半點關系。鄉村老師和家長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不管國家怎么減,你們都是要學習。”在農村,成績不好的學生一般也不會報輔導班。學霸:影響我考高中的積極性李梅梅說,雙減之后感覺班上的學習氛圍大不如前,感覺“帶不動了”,因而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心態。后進生:學習好的寫作業快,這不公平。總而言之,“學霸”和“學渣”對雙減政策都有不滿,這和政策落地某些規定如作業時限有模糊性、學校管理沒有跟上等因素有關。雙減,立足育人的長期目標,不“揠苗助長”,促進孩子們全面發展,以培養未來各領域差異化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可是,農村孩子教育資源的相對稀缺,城鄉二元差異的長久議題不禁令人發問:雙減,減去了作業負擔,那是否能為農村孩子加上一雙發展的羽翼,讓他們走出命運的輪回?歸根結底,更公平地分配教育資源,提高鄉村教師素質和待遇,才是雙減落地農村“破圈”的根本之道。
時間:2022-07-26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