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三個走在前”,探究國家新舊動能轉換方針,7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融綠青東實踐團來到東營市六戶管理區,六戶管理區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地帶,深入了解當地新舊能源轉換具體方略。

首先,實踐團在當地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學習了大油罐,油管儲能量占當地三分之二,且油水井管網對環境級別要求非常高,油罐上方的維護設備叫做氣氮燃燒器,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22%,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且燃機為當地供暖、生產等工作提供熱量,在油氣高效利用與儲存環節率先起到示范作用。

繞過大油罐,我們參觀光伏圍欄。正常天氣下光伏圍欄供電量可維持當地正常生產生活,但天氣難料,當地采用光火互補的方式提供能源。此外,光伏圍欄不易存電,根據當地用電存在三峰兩谷狀況,在峰期降低電價,谷期提高電價,起到消耗電能的效果。日后,光伏圍欄有望采用漁光互補等經濟方式謀取發展。
東營市起于油井,勝于油井,當地重頭戲莫過于油井。當地采用CCUS技術將產生的二氧化碳輸入井下,用地層的高溫高壓進行封存,起到增加孔滲的作用,讓油層的流通性更好。圖中這口井深約三千米,泵深兩千米,就像壓水井一樣,每天都在采集,日產約十噸原液。二氧化碳會堵上一些大孔,然后讓水從小孔流,這樣可以降低油井井底的含水量。對二氧化碳的封存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可以給油藏增能。

經過此次學習,我們實踐團收獲頗豐,除去大量的專業知識,實踐團成員提高了自身閱歷與社會經驗,也學習了如何去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為實踐團日后調研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國家能源轉型貢獻出微薄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