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一同前往參觀調研勝利油田創業初期的三口井功勛井之一的營二井,以營二井區域“風光熱儲”多能互補項目為調研典例,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來了解井場及周邊光伏生產,轉化成油氣生產所需的電能、熱能,以及高科技現代化的綠色氣質覆蓋著整個井區的工作過程,探究其工程建設模式與能源開發利用的可借鑒的模式及能源轉換前后對當地生態影響的變化。

圖為在營二井教育基地標志前拍照留念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營二井是勝利油田發現的第一國產功勛井,它是在咱們中國石油稀缺的時代背景下獲得的日產555噸的高產優流井,這口井的發現證明了在東營地區的地下有著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因此在華北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營二井教育基地因此于2004年的6月建成,講解員帶我們參觀了基地內四大標志性建筑。
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們首先參觀了翻書型日歷雕塑,也是營二井的紀念碑,它的這個造型也承載了個非常厚重的文化內涵,勝利油出的發展史就如同這部厚重的書卷一樣,里面記錄了非常多驚天動地的故事和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圖為營二井講解員為實踐團講解翻書型日歷雕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繞過雕塑,佇立在眼前的是營二井的原生產井口,它是于1962年的這個9月23日用15毫米的油嘴進行試油球場時獲得了日產555噸的尚產油流,然而在累計生產14年之后的1976年到8月10日,因為含水宣告生產結束。根據實際資料測算。營二井井口與我們平時見到的井口不同,因為普通油井都是在地下兩三千米才有油層,但營二井是在鉆到地下20.57米時就出現了高壓油層,產生了非常壯觀的井噴,用石油老前輩說“一竿子插到了油窟窿里”,因為地層壓力非常高,就采用了當時承押能力最強的這種井口,叫大羅馬井口。這個井口是由前蘇聯制造生產并且保留至今。

圖為營二井講解員為實踐團講解營二井井口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繞過井口在咱們井口看到了勝利之光鯊魚浮雕地面墻,整個地面墻長17米高3米采用了這樣一個半圓弧的造型,并且從左至右是工匠親手刻畫出,將很多營二井當年生產的現場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體現出石油老前輩當年在篝火旁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展現出當年老前輩們人拉肩扛運輸石油設備以及物資以及營二井的鉆探、勝利油田第1車、原油運出勝利門等場景,通過紀念墻的形式,讓我們對當年的場景有更為直觀的了解。

圖為營二井講解員為實踐團講解勝利之光鯊魚浮雕地面墻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最后,我們來到第4個標志型建筑文化長廊前,我們通過文化長廊的形式了解一下營二井在開發過程中的感人故事。來到生產現場切實感受到當年石油前輩們開采石油的不易,也感受到當代青年工作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成效和積極努力。

圖為營二井講解員為實踐團講解文化長廊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通訊員: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