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綠色同號召,時代青年展風采,為實現雙碳目標,深入挖掘了解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城市綠色轉型的內涵特征與實現路徑,7月17日,山東理工大學融綠青東實踐團走入東營營二井區,探尋那里的“勝利”印記。
1962年3月23日,營二井開鉆,當地沒有公路,老前輩們自己修;沒有工具,就人拉肩扛;以天為被地為席,信念如磐、執著找油。功夫不負有心人,同年9月23日——這個令東營人銘記于心的日子,那天,油流噴涌震九州,營二井以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刷新了全國單井日產最高紀錄,證明了東營地區蘊藏豐富的地下油氣資源。營二井以一位少年郎的身份,承接起中國東部找油新希望,迎來了一個屬于他的、銳意進取、意氣風發的時代。歷經多年,勝利油田的勘探以及營二井的開發歷史濃縮為一本承載著厚重文化內涵的翻書型日歷雕塑——營二井紀念碑,這本厚厚的大書記錄著勝利油田那些讓人蕩氣回腸的故事和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時今日,站在紀念碑前,營二井的奮斗歷程一幕幕映入實踐團成員們的眼簾,肅然起敬。

圖為實踐團觀摩營二井紀念碑并與講解員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來到營二井井口參觀時,成員們才知道,這座偉大的井在兢兢業業、勇往直前地生產14年后因高含水停產了,在這14年里,來自青海、玉門、銀川、四川等地,1200多人匯聚東營地區,地震、鉆井、試油、試采相繼鋪開,勘探隊伍猛增,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營二井的存在,為華北石油勘探提供了信念支撐,他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的貢獻不言而喻。今日,營二井的井口在此靜靜矗立,成員們抬頭仰望,透過井口好像能看到營二井經歷的風霜雨雪,感覺到這勘探石油的前輩們的心血。
有一個地方,叫勝利之光鯊魚浮雕地面墻,匠心手寫,將當年營很多的生產現場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就是石油老前輩在篝火旁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那一幕,他們既能人拉肩扛,運輸石油設備和物資,也能從實際情況出發去直面矛盾,找尋規律探索營二井的秘密。
要說營二井區的標志性建筑,文化長廊也占有一席之地,文化長廊記載的營二井的開發過程比紀念碑更為詳細,在那里有營二井的艱難開發歷程,那時候的東營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有“山東北大荒”之稱,是全國受災最嚴重地區之一,這里的油漆層忽有忽無,忽水忽油,油井產量忽高忽低,油層厚度忽薄忽厚,原油忽稀忽稠,當時時任工業部部長康生老先生曾將這里的地理情況形容成一個摔在地上又被人狠狠踢了一腳的破盤子,七零八碎的對不起來。這里的工人們要修路、挖井,住的地方叫“地窩子”,前輩們艱難險阻渾不怕,完美詮釋出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營二井獲得高產工業油流,1964年,從大慶、玉門、青海、新疆、四川、北京等地調集來的石油會戰職工2萬余人,齊聚黃河入海口,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石油大會戰就此展開。

圖為講解員就文化長廊內容為實踐團講解。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今天,實踐團來到營二井區,尋到“勝利”開發印記、“勝利”開采印記,勝利油田令人仰慕,營二井令人敬佩,石油前輩們的精神值得傳承。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實踐團成員們相信,“營二井”的輝煌、“九二三”的榮光,將指引著代代勝利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油田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圖為實踐團參觀營二井時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明澤 攝
(通訊員 肖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