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典,推介中國智慧
要想打通黃河文化對外傳播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有豐富生動的翻譯轉換,讓中國故事易理解、好接受,也要蘊含中國主張、智慧,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為此,山東大學黃河頌調研團開展中華經典翻譯活動,于7月19日完成《道德經》第五章的英漢對照并發布。
中華經典浩如煙海,以《道德經》為本次活動的編譯文本首先是因為其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團隊成員查閱各方資料,了解到《道德經》是中國走向世界的眾多經典古籍中流傳較廣泛、接受度較高的文本,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超過《論語》,僅次于《圣經》和《薄伽梵歌》。并且,從受眾角度考量,西方世界的科技進步、資本擴張大多是在物質文明領域發生,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還需繼續,而“老子所提倡的虛靜、無為、萬物平等、抱樸守拙等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尤其是工商業發達的西方社會人們精神生活的空白”。
其次,《道德經》文本的開放性和普適性也是團隊選擇的依據之一。《道德經》并非虛無縹緲的形而上學,于政治、經濟、管理都頗具現實意義。其蘊含的中國智慧成為世界理解中國文明與文化的一把鑰匙,它所討論的同樣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義。
在疫情大背景下,團隊成員首選第五章進行翻譯,嘗試更深一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天地間不存在仁義,人類因對自然生態系統過度破壞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本次疫情就是后果之一。事物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就像萬物枯榮,天地運轉,不能只考慮人類便利而破壞“道”的運行,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團隊成員翻譯在翻譯過程中以“信”“達”“雅”為原則,尤其注重避免一詞一義的方式,文本語境經歷了從古到今的變遷,如老子所說的“道”“德”“無為”等都自有其意義,團隊綜合其本有之義和現實意蘊,盡可能地提高翻譯準確性,避免誤讀。
如今,西方學者的《道德經》譯本占據市場主流,中國學者真正權威的譯本卻很少見。西方老子哲思的闡釋,更多是以西方話語形態為主導。本團隊旨在立足思維方式層面對傳統經典文本進行創新性翻譯,通過中國本土的闡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時候,發出自己的聲音。
時間:2022-08-29 作者:李芳菲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