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7日至7月11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相繼來到淄博、青州、東營、濰坊等地多個鄉鎮進行了實地探訪,利用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在調研的過程中尋找典型,發現亮點,用文字記錄鄉村振興故事,為鄉村振興貢獻新時代大學生的青春力量。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拓寬視野、轉變思維,更好地抓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通過參觀多個美麗鄉村建設點、園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黨群服務中心,聽取了相關負責人對該村黨建引領、美麗鄉村、文明創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等工作的詳細介紹。例如淄博市張店區以大成企業為代表的工業,通過原藥研發和制藥生產將農業,農民,農藥三者聯系起來,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致富,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新活力;濰坊市青州市以文旅雙改的方式既保留了文化遺產,又推陳出新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大張淡村的齊筆文化產業以嶄新的形式,通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讓“文化興業”帶動“百業興旺”,促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提高;廣饒縣大王鎮的大棚種植,建設智能溫室大棚產業園,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提高村民收入,形成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助力鄉村振興;以濰坊立安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既保護了鄉村環境,為鄉村環境治理打下堅實基礎,又為鄉村振興貢獻了一份力量;以濰坊市麓臺文化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類產業,既保留了珍貴的文化產物,又養育一方百姓……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由于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