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攤里“窮窩窩”,如今新貌入眼來。為了探尋楊廟社區五十年間的巨大變化,7月5日上午,“齊稷社工”實踐團參觀了楊廟社區搬遷之前的舊址,親身感受楊廟社區居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給沿岸人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的同時,洪災、凌汛一直是黃河中下游的巨大隱患。1971年,為了消除狹窄河道引發的凌洪威脅,保障沿黃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勝利油田勘探開發,國家正式批準了黃河南展寬工程。董集鎮沿黃居住的11個村的村民舍小家顧大局,搬遷安置到了房臺村。
51年、3代人、2次搬遷,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住房更寬敞了,環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這是五十一年間楊廟社區的變化,也是沿黃人民守護母親河、創造新生活,努力建設民富村強社區美的新型農村社區的生動實踐。
黃河岸邊,希望的田野;楊廟社區,一派生機盎然。2016年底之后,展區11個房臺村全部搬進楊廟社區。社區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規劃,實行集中供暖、天然氣入戶、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引入物業公司,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建成了省級示范標準村衛生室、省級一類幼兒園,建設了黃河南展區歷史文化館,設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餐廳、婦女兒童家園等,實現了社區群眾“老有所養、勞有所為、少有所依”。開通了到城區的公交車,廣電、移動、聯通數字網絡全覆蓋,社區居民生活非常便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人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對于祖祖輩輩住在黃河灘區,以種地為生的灘區人民來說,搬了新家,住上了樓房,再回灘區種地既不方便也不現實。為提升群眾收入,楊廟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了金岸草編工藝加工專業合作社,免費為社區務工人員提供辦公場所。走進楊廟社區金岸草編 合作社里,幾位大娘一邊拉呱一邊編織,細細的蒲草在指尖游走,歡聲笑語間,一扇屏風已悄然完成。“編織有專人負責培訓,手把手教包學會。
用草編做書架、屏風,干活不累而且離家近!”楊廟社區居民李奶奶告訴實踐團成員。
安居才能樂業。“黃河南展區”這個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名詞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群眾心中難忘的鄉村記憶。現如今,他們搬進了樓房,不用再擔心黃河水的泛濫會摧毀他們的家園,擁有了一個“穩穩的家”,“遷”出了美好幸福新生活。如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楊廟社區給出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創造優美的生活環境、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搬遷后的生活如何,灘區人民那一張張笑臉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萬里黃河,奔騰依舊;千里灘區,換了人間。楊廟社區的居民徹底擺脫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惡性循環,從過去黃河灘里的“窮窩窩”,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園”,楊廟社區居民的生活變化翻天覆地,祖祖輩輩為之奮斗的“安居”夢想終于在新時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