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夢皖南實踐團實踐系列報道——土橋村歷史文化
為深入了解鄉村現存問題,促進鄉村發展振興,“織夢皖南”暑期社會實踐團暑假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白帽鎮土橋村進行調研與幫扶。實踐團隊通過與村委交流、入戶采訪村民、參觀主要經濟作物基地、采集基礎資料等方法對土橋村進行了深入調研。本篇新聞主要介紹在調研過程中針對歷史文化調研得到的結果。
1. 物質資源:
1) 傳統村落風貌:土橋村雖然并沒有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之列,但其仍具
有較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社會價值。

土橋中心村高點鳥瞰

土橋村遠山近水風貌
遠山近草,小橋流水;完完全全徽派風格的村莊坐落于緊鄰司空山的山腳下。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穿村而過,河水清澈,一年四季涓涓流淌;兩岸綠樹成蔭,芳草萋萋,景色格外優美。正應了那句“村在綠中,人在畫中。”在這樣的村子里,過著推窗見山,竹林環繞家側,聽鳥鳴蟬叫,享雞犬相聞,看山看水看云看日出日落。這就是土橋村所擁有的村莊風貌。
仿土橋:在原土橋位置上,為提升美麗鄉村文化品位,由白帽鎮政府投資建成仿土橋,該橋將土橋中心村莊聯通成三環道路,成為觀光旅游、攝影采風、繪畫創作、休閑漫步的特色景點。

2) 名人故居:李萬杰故居
故居原為土橋村李家原老堂屋改建而成,現在作為白帽鎮廉政教育基地于2016年元月啟用,因是清朝進士李萬杰故居,曾命名為“進士第”,具有強烈的建筑風格,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具有馬頭墻、小青瓦等徽派特征。
該地占地面積750平方米,現建筑面積155平方米。室內藏有李萬杰遺留文物字畫、用品及李氏宗譜等。作為村中紅白喜事祭拜處,這里對土橋村的歷史淵源繼承與延續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這里既是該地群眾公共活動中心又是白帽鎮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廉潔自律、克己奉公、不忘初心的教育地。
3) 名人題字:“南山松茂”

“南山松茂”四字為李鴻章為李萬杰所題,稱贊其為官為人品質如南山上松竹般茂盛、正直。
2. 非物質資源:
1)傳統技藝
廬州大鼓:
大鼓書,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演唱者一首敲鼓、一首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說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而廣泛流傳于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廣大鄉村和城鎮的民間曲藝種類,在岳西縣土橋村也經久流傳,廬州大鼓在唱法上具有音色剛健的“臥嗓”和音質柔潤的絲弦伴奏,只以大鼓、簡板或犁鏵片擊節。去掉簡單,通俗易懂。

廬州大鼓
2)典故傳說:
土橋典故:
陶淵明外公孟嘉當年所居地,這里是陶淵明孩提時代與表弟嬉戲,后因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前來尋親住過的地方,這里是陶淵明命名“土橋”而得名的地方,(當初東西兩岸沒有橋,剛好河邊一顆古柳樹從西垂到東岸,古人在垂柳上爬行而過,陶淵明看到后建議在柳枝上鋪滿土,并取名“土橋” )。

仿土橋現狀
桃花源:
相傳這里是陶淵明孩提時代居住過的地方,曾在這里與表弟嬉戲玩鬧之地,當年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后層來這里尋親并短暫居住過的地方,一說這里便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

美麗土橋村史館前
古寺廟:
位于古驛道上的一座清朝時的寺廟,是當時周圍最大的一座寺廟,保留有拴馬樁,攞韓星石碑,以及藥柜型石碑,環繞有上百座小屋子均為其當時所建,后歷經戰亂以及時間的洗禮,現已殘破不堪。

古驛道上的古寺廟現狀
馬踏山:
位于土橋村的一座山,相傳因其形狀從山勢來看形似一個天馬所踏的蹄印,故村民們稱之為馬踏山、蹄印山,山腰一側裸露巖石處因形似羅漢,稱之為羅漢型石碑。

羅漢型石碑
土橋村歷史文化調研總結:土橋村歷史文化底蘊淵源較長,具有十分優美的傳統村落風貌特色,在關于土橋文化、桃花源文化以及李萬杰文化的挖掘上基本到位,對文化特征進行了對應的繼承與延續,仿土橋、土橋新村、進士第等。但另一方面,因土橋村文化特征吸引力不足,村落風貌區別度不高,導致其針對文化歷史與村落風貌所進行的旅游開發效果不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