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新聞中的高頻詞非“利奇馬”莫屬了,其強大的威力以及帶來的嚴重后果令每個人都聞“風”喪膽。今天,是它登陸山東的第一天……

一覺醒來,甚是疲憊,或許是窗外灰蒙蒙的天氣給心情遮上了烏紗,抑或是綿綿不絕的雨沒有痛快淋漓的果斷與決絕,給人以優柔煩悶之感。各班級的早讀任務陸陸續續展開,學生們朗朗讀書聲立刻充滿了走廊的各處角落,詩的音節與英語的音標碰撞著,這是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兩種文化的交融。
上課的時光已過去兩天,隊員們漸漸進入了作為一名老師的狀態,從課下的認真備課,到課上的悉心講授,無不透露出對老師這一職位的尊重,對培育祖國下一代這一重任的擔當。作為班主任的我,打算聽一下四五年級各任課老師的上課內容,觀察一下學生們的上課狀態。
歷史課,其本身就有著枯燥性,已逝的人、已去的事、消亡的國,為什么還要關注他們呢?唐太宗李世民給出了答案:“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以此警示后人,防止重蹈覆轍。同學們對于歷史課似乎并沒有那么感興趣,有些同學感到困倦,甚至直接趴在桌子上,對老師講課的內容投出了反對票。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現有的有利條件(如上網搜視頻、音樂、動畫等)來改變同學對歷史課的固有印象,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自然課,自然萬物周而復始,講述自然道理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但從一些同學們的反映中,我聽到了諸如“自然課聽不懂”、“沒那么有意思”之類的評價。自然課的定位是對學生進行科普,既然是科普性質,就必須要涉及一些理論上的知識,雖不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至少要向同學們傳達一些基本的原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是自然課的基本準則。自然課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但如何進一步地改變同學們的看法,需要老師在一些方面上做出改變。
數學課,一門需要極強邏輯性的課程,不過同學們的反映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沒問題”。看來數學老師對于學生的興趣抓取以及講授內容的選擇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不過也有學生說,數學老師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一樣對待,就像“每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一樣,每個學生也都有一個“大夢想”,那就是盡早成為具有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的“大孩子”。
英語課,小學的英語課可以說是最基礎、最簡單的了,既然內容上不能拓展太多,那就在形式上進行多樣化,力求趣味性與互動性并存。從反映上來看,同學們對于英語課普遍認可,但也說偶爾講課時發音聲音小、聽不清,可以在這里改進一下。
下午由于臺風影響,就給孩子們放了假,因為要考慮安全的原因。隊員們休息了之后就出發購買物資,為晚餐和明早早餐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