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2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五湖實踐隊于山東、江西、湖南、四川、新疆五省六地開展“探尋家鄉變化,點贊美麗家園”社會調研活動,拍攝城市鄉村新風貌,探尋家鄉的過去,尋找70年前的“活寶藏”們。
走遍城市與鄉村各處,將以前未曾仔細觀察的景色全部途經,總會涌現不同的感覺。
縣城的變化最是巨大,在收集到的城市老照片中,房屋都是土瓦房,道路都是泥路,更不要說綠化了。在網上搜集資料的同時,實踐隊員們也相互分享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說以前從未知曉自己的家鄉竟然入選傳統村落,也不知道自己家鄉竟然出過名人。
實踐隊員們在各自的城市中拍攝城市新風貌的同時,也前往當地的公園廣場,向公園廣場中的老人探尋信息,這些老人都是從那個時代活過來的,他們可謂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活化石”。城市的公園中有著很多老人,很多都帶著自己的孫子在散步,也有些老人湊在一起聊天,甚至有著早上就開始在林間散步的。實踐隊員在好奇的趨勢下上前詢問,得知這些老人有時一走就是一上午,在表達了自己的驚訝后,老人笑道:“現在你們年輕人體力還不如我們。”

公園中實踐隊員采訪了名為謝娭毑的86歲老人,謝娭毑老人精神抖擻,謝娭毑老人說:“以前那個年代吃穿都愁,哪有心情去到處閑逛、種樹種草,就算種樹,也是種些能吃的。吃穿住用,怎么說也得先吃飽,在穿暖,然后住好,最后再去想那些別的東西。”誠如老人所說,新中國剛成立時,經濟極端落后,農業一直停滯在中世紀的落后狀態,生產水平極低,糧食和棉花的最高年產量,分別只有15000萬噸和84.9萬噸。新中國成立后,紛爭停止,民生開始逐步恢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可謂是“一天一個樣子”。
如今的城市高樓林立,綠植遍布,各種健身娛樂措施更是隨處可見。臨近中午時,謝娭毑老人準備回家,實踐隊員便隨著她一同走一段路程,一路邊走邊聊天,老人說道:“記得我的爺爺老的時候生活也是不好過,那時候養老哪里好養,哪里有我現在這么閑,現在沒有事就到公園遛彎,找幾個老頭老太太聊聊天。”
謝娭毑老人很健談,邊走邊聊,想起什么說什么,看到小孩子吃的零食,說道:“現在你們別說不吃窩窩頭,連粗糧都很少吃了吧,我們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白面。你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天天吃那些什么雞腿(炸雞)、薯片,哪有個對身體好的。”謝娭毑老人與實踐隊員談了很久,午飯時候更是熱情邀請。
之后的幾天,實踐隊員來到鄉下探尋家鄉變化。村中原本的泥土路基本上已經被水泥路替代,而且村與村之間的山路也都是水泥路連通了。交通的便利使得居住在城市中工作的子女能夠便捷地回到家中看望老人。鄉村中除了只剩老人居住的房屋,其他的房屋基本都已經翻新,院子內鋪上水泥,院子頂端覆蓋著玻璃頂,甚至經濟情況更好一些的村民已經蓋起了二層小樓。

鄉村中的大隊院子也經過了翻新,經過了解得知,現在的大隊院子晚上的時候已經成為了廣場舞的場所,也是村民們夏天晚上喜歡乘涼的場所。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改變,在家電下鄉政策的扶持下,彩電更是家家必備,晚間的娛樂活動也開始多樣起來。
鄉村中也安排了清潔工,招募了村中比較清閑并且有意向的人每日負責,同時原來的垃圾堆更換成了嵌入地面的垃圾箱,每隔一段時間由垃圾車前來處理。之前的垃圾處理一直以就地焚燒為主,污染環境并且造成垃圾灰燼堆積不便處理,現在由垃圾車統一帶走處理,鄉村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經過此次實踐調研,實踐隊員們對自己的家鄉近70年來的變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實踐最后,所有人一同總結道:“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凡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便是家鄉,中國便是我們的家鄉!”同時,趁此機會實踐隊員也從“活寶藏”的口中體會到了過去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了解到近70年來中國發展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