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4日,調研團成員赴朔城區城管執法大隊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在走訪以崇福寺廣場、老城南街、金沙植物園東、西、南、北四個門、怡家苑南門等為代表的幾個政府規劃地攤經營區域后,調研團對朔城區地攤經濟的管理產生了許多問題。
據調研團多方走訪和交流,我們了解到在政府規劃的28個經營區域外,其他居民小區門口或城市非主干道也有擺攤的情況出現;此外,政府規劃的經營點所收取的攤位費用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部分攤點在經營期間出現了噪音、垃圾和占道經營等干擾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現象……基于此,我們有幸采訪到朔城區城管大隊郭隊長。
郭隊長表示,針對經營區域外的零星擺攤經營現象,從規章制度的角度出發當然是不合規的。但是此類攤販大多是有自己交通工具(如三輪車)的周邊小區居民,管理起來難度較大,且城管大隊人手不足,所以這種現象偶爾也可以見到。不過如果隊員在執勤過程中遇到是會對攤主進行批評教育的。
至于攤位費的收取,以老城南街為例,這個地方的攤販大多是在原地駐扎的外地人,每個攤主都是有固定攤位的,而且這個要持續幾個月之久,收取的攤位費就相應較高,也是為了提高擺攤門檻,便于管理。像金沙植物園周邊的四個點收取的攤位費相對就要低很多,而其他的點基本是不收取攤位費的。還有比如萬達門口的星光市集,這一類并不是政府規劃的經營區域,主要是由商場的保安人員進行管理,像這一類攤位費的收取我們是不了解的。
他還提到了干擾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現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地攤的經營區域出于便利居民生活的考慮常常設置在社區附近,那么聚集性的地攤經營就很容易產生噪音,特別是經營品類包括兒童玩具的。在朔城區政府下發的關于地攤經濟的通告里對于各個區域的經營時間都有明確規定,也是在兩者之間做出了一定的均衡。至于產生的垃圾和占道經營,我也得承認,28個經營區域管理起來確實困難重重,我們也是首次面臨這種情況,所以很多措施采取的不太完善。
當調研團成員問起地攤經濟發展方向時,郭隊長表示,小縣城可能更適合地攤經濟的發展,相對于大城市來說,小縣城對城市市容市貌的要求相對較低。地攤經濟本身是難以管理的,在地攤經濟和市容市貌之間勢必要做出一定的取舍。規范化的地攤管理難以長期存在,聚集性的比如金沙植物園攤點只可能是以固定日期開展集市的形式,而前邊提到過的分散的攤販管理難度非常大,基本沒有辦法規劃到大型攤點中。像許多大城市比如上海開展的一些關于當地特色的創意集市在我們這一類中小城市中開展的可能性并不大。地攤經濟在大城市發展的空間不大,但是在中小城市從增加就業崗位和便利周邊居民的角度來說還是大有可為的,具體的管理和發展還是需要我們一線執法人員逐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