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是一個人心靈最美好的歸宿,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鄉仍存在著許多當下不能較好解決的問題,如街道垃圾遍地,共享單車停放不規范,留守兒童無人輔導,社區外來人員缺乏登記等。
為將志愿精神延續,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水滴服務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于7月24日至7月28日在各自的家鄉開展了為期5天的志愿活動,7月26日是水滴服務實踐團隊進行志愿活動的第三天,團隊成員都在當天的早上九點在規定的活動地點進行簽到,由于疫情的影響,本次活動采取“線上組隊,線下分別行動”的策略來完成志愿服務。
團隊成員牛皖豫首先來到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的望麓園街道水風井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經過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詢問后得知,由于疫情影響,社區要長期對外來人員進行登記和觀察,但是隨著疫情的減弱,這份工作也就變得松懈,為了幫助外來人員登記和觀察工作的順利進行,團隊成員牛皖豫主動要求承擔這份任務,于是就自行帶著登記表、筆記本到社區的居民家中進行詢問并記錄,居民了解了情況之后也積極地進行配合。
團隊成員魏茹萍來到新鄉市紅旗區新一街建業壹號城邦物業服務中心開始當天的志愿活動,經過以往的觀察發現,社區的道路上衛生很干凈,但還是存在部分被人隨手扔在地上的垃圾,破壞了原先整潔的街道。于是團隊成員魏茹萍以美化社區環境為主題進行今天的志愿活動。魏茹萍首先走遍了整個小區的小路,看到垃圾并及時撿起,另外也對草地上進行了查看和清掃。社區的電動車擺放也是個問題,可以發現,社區的電動車擺放處旁邊常常多出來很多的電動車無處安置,其實造成問題的一個因素也是因為電動車擺放不整齊而導致的車位使用率降低。因此魏茹萍將社區的電動車進行了重新擺放,為更多的電動車騰出了可以停放的位置。
團隊成員張雪婷來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遜母口鎮梁堤口行政村梁堤口村進行當天的活動。由于家鄉的留守兒童較多,且在暑假期間無人輔導學習,張雪婷主動給孩子們進行統一的教學及作業輔導。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而缺乏愛與溫暖,缺乏假期的學習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也是需要帶給他們集體的溫暖,所以在輔導學習之外,張雪婷在課余時間經常以大姐姐的身份陪伴他們玩耍,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度過每一天。
水滴服務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均在當天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志愿服務,并從中感受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環衛工人以及留守兒童的不易,也體會到了志愿服務這條路的漫長與艱辛。
微小的付出讓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樂于助人的喜悅,也更堅定了她們服務的決心。
撰稿人 魏茹萍
審稿人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全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