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黨史國史,傳承紅色基因
——西安工程大學赴榆林"兩課教育專項"實踐團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三)
線上:觀看紅色教育影片
2020年7月23日,西安工程大學赴榆林“兩課教育專項”暑期社會實踐團由領隊苗馳同學組織開展線上主題教育活動——觀看《鄧寶珊將軍在榆林》紀錄片。1944年12月22日,毛澤東主席在給鄧寶珊將軍的親筆信中對他主政榆林11年作了這樣一個高度評價:“8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


線下:參觀鄧寶珊將軍紀念館
2020年7月24日,實踐隊前往鄧寶珊將軍紀念館進行了參觀學習。鄧寶珊將軍紀念館是鄧寶珊將軍駐扎榆林時的戰時司令部遺址所在地,由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司令部警衛連及鄧友梅墓三部分組成。這里不僅留下了他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的不朽功績和精神風范,同時也是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歷史見證地。
進入紀念館,正對入口處是浮雕墻,分別雕刻了“新疆伊犁起義宣誓儀式”和“毛主席在延安接見鄧寶珊”的情景。紀念館右側則是習仲勛為高度贊揚鄧寶珊的功績所題的字,左側則是一尊鄧寶珊將軍騎馬銅像。庭院內的三棵白蠟樹是鄧寶珊將軍當年親手栽下的。如今高大的樹木見證了歷史的滾滾煙塵。


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由正前方的“桃林山莊”以及東西廂房組成,“桃林山莊”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詞。展廳設在東廂房,布展分為《少年從軍 投身革命》《臨危受命 鎮守榆林》《整飭亂局 穩定北線》《保護邊區 為德之大》《反對內戰 心向和平》《主政甘肅 再立功勛》《舊址修復 精神永駐》7個板塊,展示鄧寶珊將軍各個時期的珍貴文字、照片、實物資料等。西廂房還原了當年鄧寶珊將軍在榆林的作戰指揮室。



鄧
友梅墓
參觀紀念館后,實踐隊來到了位于館后山上的鄧友梅墓進行祭奠,鄧友梅為鄧寶珊將軍次女。鄧友梅生于陜西三原,鄧寶珊初訪延安后,就把15歲的她送到延安學習,先后在陜北公學和中國女子大學就讀,思想積極進步的鄧友梅在16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4年,身患肺疾的鄧友梅回榆來到桃林山莊療養,期間肩負統戰重任,向其父宣傳共產黨抗戰主張,并向延安傳遞重要情報。1947年3月24日,鄧友梅病故。痛失親人的鄧寶珊將女兒安葬在在桃林山莊的山梁上,封土為一石砌塔形墓,并親筆題寫墓碑“亡女友梅之墓”。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全面展示了將軍一生愛國憂民、深明大義、追求真理的思想,恪守“三民主義”的精神,堅守“統一戰線”的主張,勤政為民、求真務實的大德高風。鄧寶珊將軍紀念館恢復修建不僅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必將不斷激勵榆林人民及子孫后代不忘初心,銘記歷史,凝心聚力,奮發成才!

城墻遺址
中午,實踐隊前往榆林古城南門,實際名為鎮遠門進行參觀,其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即歷史上所言“三拓榆陽”的第三次,由延綏巡撫熊秀南拓所建。榆林城,明長城九鎮之一,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守衛榆林城的大門—鎮遠門,500多年來幾毀幾修,抗日時期、解放時期彈炮留在它身上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通過對鄧寶珊將軍紀念館與城墻遺址的參觀與學習,實踐團成員們不僅了解了鄧寶珊將軍的戎馬一生,感受到了鄧寶珊將軍的智勇兼備,忠誠熱毅,也學習到了鄧寶珊將軍那一代革命軍人所散發出來的革命精神,還見證了自古以來城墻在防御和保護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堅定了作為一名當代青年的榮譽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文字:魏琬茹
圖片:張 蓉
審核:蘇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