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社會實踐在2020年7月11日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胡家回族鄉舉行,由村長帶領團隊(祝遠橋,戴金瑞,趙蟒,趙一聰)參觀和介紹扶貧項目,通過走訪的方式了解扶貧群眾的生活和改善情況。

隊員在村委會前合影

村書記在會議室介紹扶貧項目內容
經過村長的介紹,我們的團隊了解了扶貧具體的措施,種植天麻,安裝衛生廁所,建立清真寺,解決危房,太陽能發電,教育問題等等,扶貧項目需要的資金向上級申請,撥款后需要驗收成果,有一套完備的流程,避免了渾水摸魚的亂象,正確的使用資金。

扶貧項目和措施的介紹1 祝遠橋拍攝

扶貧項目和措施的介紹2 祝遠橋拍攝

扶貧項目和措施的介紹3 祝遠橋拍攝

扶貧項目和措施的介紹4 祝遠橋拍攝
團隊走訪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他們住的都是“小紅房”,這些“小紅房”都是扶貧項目建造的,院子里安裝了衛生廁所。第一個走訪的是一個老人,聽老人說扶貧如何改善他的生活,以前怎樣,現在怎樣,我們在和老人的交流中能感受到扶貧帶給他的那種喜悅,生活改善的幸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都是精準扶貧的取得的成果。

房屋改造后的小紅房 祝遠橋拍攝

衛生廁所 戴金瑞拍攝
團隊走訪的第二個家庭是一對母子,兒子有一條腿有傷,走路不方便,村長為他安排了工作,解決了工作問題,生活有了保障。偶然間拍攝了兒子照顧老母親的畫面,給母親擦臉,這就是最普通的家庭的生活寫照,看了心理有很多感觸。

扶貧家庭中照顧母親的場景 戴金瑞拍攝
村長說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坐落在大山里的村子,出行十分困難,為了能讓到學齡的孩子都能正常上學,后來村子里蓋了學校,這也是全村唯一一所學校,幼兒園,小學,初中都在這一所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是通病,鄉村的師資力量顯然不能與和市區的學校相比,這也是下一步應該解決的,如何提升教育質量,我相信這個村在國家的幫助下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胡家回族學校 祝遠橋拍攝
團隊經過一天的調研收獲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那分感觸,國家幫助偏遠地區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是國家的扶持使得那些困難的人過上了好日子,精準扶貧不是說說而已。扶貧工作不是單純的給錢,給物,而是“真脫貧”,使他有自己脫離貧困的能力,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扶貧的意義。這次我們團隊深刻體會到了扶貧干部的不容易,為了人民盡心盡力,黨和國家代表著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