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8月10日,“志垚”社會實踐團展開了為期十天的社會實踐。針對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和實際利用情況,特別地對山東省部分農村地區展開調研,調研圍繞我國土地基本法和各地的土地改革政策等方面由點到面,折射新時代發展大背景下的山東農村土地改革實況。
實踐隊員分別從濟寧,德州,濰坊,泰安,濱州五個地市六個地區深入實踐,通過實地走訪,問卷咨詢等形式了解自己家鄉的土地改革和發展情況,講好實踐故事,助力家鄉發展。
7月31晚,“志垚”社會實踐團召開線上會議,對總體的實踐安排進行部署,確立了“分散調研,集中匯報”的實踐形式,并對實踐隊員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
線下的實踐在團隊成員的家鄉進行。主要內容是對農村的土地流轉和利用情況進行問卷和調研,每進行一地,實踐隊員都會進行線上討論,尋找經驗,彌補不足。
8月1日—8月2日,團隊隊長先行實地走訪了鎮政府附近的幾個村莊,向村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并進行了詳細的詢問。通過問卷和走訪,我們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對我國的土地基本法了解不多,對土地歸屬權的問題模糊不清,甚至沒聽說過。有部分村民拿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經營權證》給我們展示,上面詳細記錄了每家的土地面積和具體方位。
8月3日—8月10日,各隊員開始進行家鄉實踐,在德州市,我們了解到當地的土地基本無荒廢情況,而且村民對土地利用狀況感到滿意。當地的土地主要都是種植玉米、小麥的。有的村民不滿足于只靠莊稼來增加收入,他們就承包了一部分土地建造大棚來種植蔬菜。我們還觀察到大部分土地都是種的玉米,而在所有的土地兩邊都種上了楊樹。據我們了解,當地的土地雖然人均耕地只有3-4畝,但總體耕地面積有2000多畝。
在泰安市,我們向當地的村委會吳書記詢問并了解胡茂村土地流轉情況與現村內土地利用情況與特色土地產業情況。吳書記表示我村大規模向北京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流轉土地,依托公司園林苗木花卉種植產業,結合本村所特有風土人情與自然景點,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對現有土地的合理種植,打造“十八黃茂”旅游景點及相關產業鏈。以苗木種植農業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并由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吳書記表示我村正是抓住土地流轉機遇,大幅改善村莊面貌,提高了村集體經濟與村民人均收入,將村民從貧困引導至富裕的道路上來,成就美麗鄉村。
在濰坊市,我們發現村子中種植農作物種類眾多,但以黃桃,玉米,黃豆為主。閑置土地資源基本沒有。接著我們又去拜訪了王先生一家,王先生是一位務農多年的退伍軍人,他給我們講述了村子農作物種植情況的更替,經介紹,我們得知今年村子大多數相交于去年來說玉米種植面積有很大增加,而相對應的棉花面積減少。主要原因在于棉花所需人工較多,而玉米相對較少。
10天的社會實踐,“志垚”社會實踐團隊對山東省部分農村地區的土地調研,真正反映了土地流轉和利用實況,為基層的發展貢獻了我們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