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對龍圖騰的崇拜,創始并發展了關于龍的文化。據民間傳說,宋朝時,汝城連年水災,民不聊生,鄉民扎草龍燒掉,以求消除水災。制稻草龍便成為了習俗沿襲了下來,成為一種傳統民宿娛樂活動。從此在汝城民間形成了每年元宵節舞香火龍的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延續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汝城縣志》記載:“元宵扮演龍燈,花爆、管弦、鉦鼓喧鬧城鄉以樂生平,謂之年消。”
“汝城香火龍”其造型來源于當地寺廟、祠堂內龍有關的壁畫、雕塑制品和漆畫中描繪出生動的龍形象。制作材料采用當地所產特制的線香、竹片、粽葉、稻草、向日葵桿為主,香火龍的制作很講究,先用稻草扎成長數百米、直徑4厘米粗細草繩俗稱“趙公鞭”。按照設計圖分節依次用趙公鞭扎成龍頭,龍頸、龍身(每節一拱),龍尾,再在規定位置扎上龍足、龍爪和龍脊。(圓龍不現足)龍頭結構復雜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龍須、龍眼、龍耳、龍牙、龍鼻、鼻須、龍額、龍珠。環環緊扣,形成整體。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于龍身兩側插龍香,每隔2厘米插一支龍香(寺廟用的香火)于“趙公鞭”上,用細篾片連接形成連線。每支龍香長約60厘米,按造型插遍龍香,包括插成龍鱗,需龍香4萬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壯美。汝城香火龍最長者可達80-90米,最短也有20-30米,高可達2米-2.54米,插好龍香后,在祖祠前將每一節構件用竹竿繩索連接好,裝上抬桿,龍頭巍巍高昂,龍爪揮舞有勢,龍尾擺動有力,氣勢恢宏。白天置于廣場,仔細觀摩,不得不驚訝扎制藝術的精巧。香火龍種類又分幾種,縣城南鄉片區以圓龍為主,北則以扁龍為主,有的村莊則還保留有磺龍。
舞之前要到祠堂舉行祭祖儀式,設案、焚香、作揖、施叩禮,這時村民一臉虔誠鄭重,絕無一點嘈雜嬉鬧聲。舞龍的方式、方法以及整個過程都是相當講究的;舞龍前,數十聲三眼炮響徹夜空,應邀前來觀龍的四鄰八鄉的親友成群結隊從各家各戶趕來。在“龍燈會”的組織指揮下,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持松明火把給香龍和雙獅、雙魚生肖吉祥物都點上火,加上幾十盞紅光閃閃的龍燈,一片珠光寶氣。午夜時分,點燃香火的巨龍熠熠生輝,仿佛浮于翱翔云間;若浮于海面,則倒影成雙,好似那雙龍戲珠,蔚為壯觀。舞龍時刻,一時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歡聲鼎沸。火光到處,紅光閃閃,一片瑞靄祥煙,場面極度熱烈壯觀。龍燈會長一聲令下,20支三眼炮爭先轟響,接著鼓樂喧天,鞭炮齊鳴,一百多位青壯年頭頂草帽,身穿防火衣一齊上陣。舞龍頭每8人一組,其余每兩人一扛,剎時間將香火龍抬將起來,舞將起來。香火龍一路前行,每到學校、商家、住戶門口時,主人便燃香點火放鞭炮迎接,叫作“接龍”“接福”“接平安”,舞龍者揮動“香火龍”抖動幾下龍頭、擺動龍尾,以示祝恭喜發財,祝福平安。特別在水田邊,天幕黝黑,香火龍將萬點火光倒映水中,既雄壯,又輕盈,陣陣香煙隨風飄動,整條香火龍就像在騰云駕霧。
又回到祖祠前,龍首居中,盤成三圈,村民拔下龍香,紛紛插在自家的門前或畜欄門邊,祈求家庭平安吉祥、六畜興旺。被扯去龍香后“香火龍”變成了草龍的骨架,點起一把火扔向“干枯”的“香火龍”;即燒龍謂“化龍”,“龍歸天”。次日清晨將龍灰倒入溪流中,寓“龍歸大海”之意。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美好的象征。自古,我們中華兒女就自稱是龍的傳人。新年的龍文化是對我們文化血脈的肯定,我希望這種文化印記能夠流傳下去。”在一天的調研實踐之后,林琦海總結到。